开心麻花最新力作《西虹市首富》,一经上映,票房与争议齐飞,截至我打下本文的第一行字(2018年7月30日9:40),票房已破9亿,但豆瓣评分只有6.9,评论更是两级分化严重,有人不吝盛赞,有人直斥电影低俗意淫,越到后来越有了全网黑的趋势。
大家应该有所察觉,无论多么受到广泛喜爱与高度评价的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总有一小撮人反其道行之,揪住其中的微小不足,通过富有煽动性的语言的包装,夸张扩大为整部作品的致命硬伤,对总体的高艺术水准视而不见,堂而皇之地把优秀作品打上“烂片”的标签。
除去营销文,普通观众的观点表达中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拿最近大火的《我不是药神》来说,当观众为其中的人文关怀与人性光辉感动落泪时,有“聪明人”跳出来说,这是电影在碰瓷专利制度,病人愚蠢到感谢卖药的药贩子,却辱骂发明生产出救命药的制药厂商。认为电影的架构基础是完全不正当的三观,这部电影的火爆反映出中国观众的愚昧反智。
我们并不是不允许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恰恰相反,我们鼓励多样化观点的表达,这对于提升观众的鉴赏能力与水平、形成对艺术作品的有效反馈、以及丰富发展艺术理论都是有极大帮助的。
但是我们反对哗众取宠的抹黑式表达。
为了不同而不同,以偏激的观点表现自己的“高明”和“别具一格”,不能公正客观地看到电影的优势与不足,一味地进行情绪宣泄以带动读者的情感认同。
挑错是最容易达成的事情,再伟大的作品也没有完美的存在,或多或少都会有小瑕疵,这是不能避免的。但这不应该成为对作品完全否定的砝码。
这也是我想对《西虹市首富》的评价,虽在叙事结构和形象塑造上稍显不足,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优秀的喜剧片。
在分析这部电影的前,我想再讨论一个问题,一部电影究竟能不能只拥有娱乐的职能?对于那些只拥有娱乐因素的电影,我们可不可以给与它们高评价?
这是大部分观众给出差评的原因,认为《西虹市首富》不具备价值内核,单纯追求当下的感官刺激,让人笑过之后无可回味。
我认为本部作品是有内在逻辑和价值的,这部分下面会提到,我们不如先把情况推到极致,以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为例。
说《三枪》不具备内涵,应该是可以被广泛认可的。就连张艺谋导演自己也说,“这次只是想拍一部让观众‘乐呵’的影片”。
诚然,电影可以具备多重功能,审美、教育、认知、娱乐……但是反过来说,只具备优秀的娱乐功能的电影,我们可不可以说它是好电影?
用“人”来做比喻可能更直观一些,一个人可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如果他只有下棋的高超水平,我们可不可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人?
显然可以的。
在电影作品上升到电影艺术的高度前,它可以只具有单一功能。甚至于我而言更极端一些,现在被广泛认可的艺术的范畴,要求艺术作品具有意蕴和内涵,在此标准下,后现代主义被艺术拒之门外。事实上我认为,审美是带有极强个人烙印的活动,对于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不该费力探求客观的一致。
因此我认为,“作品只逗乐了观众,因此恶俗”这样的观点完全站不住脚。乃至最近很流行的“喜剧的作品一定要具有悲剧的内核”,更是无稽之谈。
单纯的喜剧同样有其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情绪价值。在一个普遍焦虑的社会,有一部作品能够缓解这种沉重,我们要感恩。
相比于那些粗制滥造的、味同嚼蜡的电影,至少《西虹市首富》还在真沉恳切地逗笑观众,也达到了效果。
执着于赋予意义的做法并不只存在于电影领域,事实上这正是社会功利化的表现。我们希望所接触的对象、所做的事情都有一个具体价值隐在内部,以此为生命增添意义。我们没想过,人生本就是无意义的。
再进一步说,电影娱乐化倾向的会不会造成全民的价值感缺失?这是近些年十分流行的观点,认为现今是“娱乐至死”的年代,艺术作品的意义剥离导致受众的精神缺失。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受众具有主观能动性,有主动辨别的能力,而非不加评判地接受的客体。电影艺术发展至今,是没有意蕴深刻的影片吗?但为什么其播放量远远低于市面上层出不穷的轻松的喜剧电影呢。
这就要从观众需求说起。不同的知识水平、气质风格、阶级职业、生活经历导致观众的欣赏需求不同,也就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所说的“期待视野”。这是一种惯性心理力量,以不经意的习惯支配着艺术欣赏的过程。
喜剧电影票房大卖,说明其处在大部分人的期待视野之中,而晦涩难懂、寓意深刻的具有高艺术水准的电影,票房不理想,也只能说明它在观众中并未达成“最大公约数”,当然这也不是它的目的。
无论何种社会,结构都基本呈现金字塔的形状。最低层的人数最多,越向上人数越少。喜剧电影因其情节简单、氛围愉快,没有观影门槛,能够获得最多数人的喜爱也不足为奇。
或者我们可以把喜剧电影归于类似游戏的体验,将游戏作为日常生活的调剂并不会造成社会整体价值观的陷落。
以上是对单一娱乐功能电影的一点分析,回到《西虹市首富》,其实这部电影是具有其深刻意蕴的。
最浅层的传达是,“钱无限接近于万能”。
这是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的,但却真实存在。小学有一个半命题作文,钱能买到(),但买不到()。有同学写,钱能买到鲜花,但买不到爱情。有同学写,钱能买到地位,但买不到名声。可惜在这部电影里统统被推翻。
王多鱼对夏竹没费什么心思,为了达成“花光十亿得到三百亿”的目标,向夏竹求爱、放尽全城烟花、请王力宏来开私人演唱会。赚到三百亿是目的,感动夏竹只是“捎带手”的结果,可夏竹还是为此爱上王多鱼,甚至在故事的最后还相信王多鱼会放弃三百亿来救她。
更不用说王多鱼创出“减肥险”,为全城民众带来收益,因而受到爱戴。
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花钱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但只要稍微动一点心思,钱就基本能够办成所有事情。
再下,是对荒诞现实的反讽。烂尾楼变学区房转手赚十个亿;拍脑袋决策胡乱投资;请巴菲特吃顿饭导致股票暴涨,资本家反手抛出,套牢散户;教育投资花费巨大;商品拜物教;买球……这些已有大量文章专门分析过,我就不再复述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宣扬的对底线的坚守。王多鱼不受钱的诱惑出卖球队;夏竹偶遇交通事故伸张正义;金先生拥有对三百亿的支配权但坚守爱情(这里还包含有LGBT的内涵,也让人惊喜);王多鱼对梦想的坚守等等。细回想起颇有可回味之处。
比开心麻花第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价值观的进步与反思。两部电影都是屌丝逆袭的情节,颇具代入感,但《夏洛特烦恼》中屌丝以正面形象出现,从现实中的唯唯诺诺的屌丝到梦里趾高气昂的屌丝,其本质没有发生改变。
《西虹市首富》中,得到遗产前的无为中年人和得到遗产后的王总依然全身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屌丝味道,不同的是,此次的屌丝是作为反讽的对象出现,暗合的是影片对“暴发户”、“富二代”、“商业大亨”的批评讽刺。
批评影片低俗的观众可以说是并没有看懂影片的用意,这是一种借“丑”的变相揭示,从而达成广义的“审美”。
当然也不能全怪观众,《西虹市首富》有其叙事结构的问题,在前期大量渲染奢靡浮华的生活,过度刻画价值感的缺失,但没有进行新的价值建构,王多鱼救夏竹这部分内容显得突兀,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王多鱼突然觉醒,但没对这一情节有扎实的铺垫。
最后的Happy Ending可以看作对观众的妥协和讨好,照电影揭示现实、玩“黑色幽默”到极致的设定,最好的结果自然是王多鱼的腐化,甚至加以金钱对朋友、情人的考验。电影显然不想给观众留下压抑的印象,最后走向合家欢的大团圆结局。
再有就是对女性的平面化形象塑造,这放在全世界的电影中都是一个问题。女性作为陪衬存在,脸谱化严重,没有主体意识只有单一性格,要么是专一温柔的圣母,无怨无悔地等待男主回心转意;要么是外表光鲜内心丑陋的“女神”,当男主发现她的真实面目才会回归“圣母”的怀抱。如《夏洛特烦恼》中的马冬梅和秋雅、007系列特工身边的美女等。女性完全作为工具而存在,这样的处理结果让人懊恼。
当然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大女主剧,可不得不说,都是傻白甜一步步走向巅峰,全剧男主都爱我的玛丽苏剧情,也难以得到较高认同
下面再说说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些细节和设定。
东北与台湾这一对情侣组合,前期满满的不协调感,后期接受设定也有种反差萌,CP感十足。
看见沈腾就想笑。
王力宏一如既往地帅。
火箭少女的插曲好评,只看MV略显水平不足,插到电影里出人意料的和谐。粉上杨超越暴躁奶音喊麦。
总而言之,“雅俗共赏”是艺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观众在审美当下可以得到情感需求的满足,后期通过思索或外部启发也能获取其内在价值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