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极端父母,即使是孩子大学毕业了,参加工作了,也十分乐意地给孩子生活费补贴。因为刚刚走上了残酷社会的孩子各方面开销大,压力大,这么做可以让孩子减轻不少压力,同时自己也会少一些担心,反正自己不差钱。
也有部分极端父母,甚至不乐意孩子上高中,上大学。因为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们就不停地盼着孩子能早日作为劳动力补贴家用。让孩子上高中大学?意味着自己要在孩子身上付出更多的心血,同时孩子作为劳动力补贴家用的日子要推迟很久很久。
大致说起上述两种极端里的子女,大概前者命中注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后者如果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可能会做家里一辈子的奴隶吧。这里就说说夹在中间的年轻人,毕竟极端的父母还是少。而夹在中间的,是绝大多数年轻人。
绝大多数年轻人在外遇到困难很少找父母,除非到了生死攸关的绝境。
这些父母,以为努力就能拥有一切。他们经常听到同时代的人讲述自己的孩子有多了不起。却不知幸存者效应,会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倒数第一差。
幸存者效应:事件中极端的个体(存活下来的)会具有话语权。每当有一个成功者在聚光灯下发表了“努力就能成功”的感言,就有九十九个努力过却失败得一趟糊涂的失败者在阴暗的角落不语。
是的,同时代的人,十分喜欢通过炫耀自己的孩子(暂且不谈其夸大成分和真实性),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孩子不值得炫耀的父母,则会紧闭着自己的嘴巴。这样就给听的人(其他父母)造成一种误导:
所有从身边人口中说到的有关孩子的内容都是充满优越的。
所以,所有身边其他人的孩子都是优越的,而自己唯一知道的不够优越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
所以,自己的孩子,是倒数第一差:“瞧瞧还有哪家的孩子像你这样?”
即使这类父母自身的生活条件不差,他们还是希望走入了社会的孩子能在一定程度上,购置礼物,衣物,或直接给钱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从最开始到现在,投入到孩子身上的巨大心血,才没有白费。
只有这样,孩子,才没有白养。
人都喜欢做美梦。父母也不例外。
现在的年轻人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大环境中呢?
大学一毕业,便混入拥挤的人潮,前后左右摩肩接踵地全是人,把自己挤来挤去。工作难找,工作难做,工资还少。梦想、理想、幻想接连破灭,未来和黑漆漆的人头攒动连成一片,仿佛再看不到太阳的升起。
难道热血的年轻人就没有幻想过,等有朝一日长大了工作了挣钱了,要如何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好吗?太多了,想都想不完。但在这残酷的现实中,父母满意的笑脸,只能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甚至是永远地只存在于幻想中了。
年轻人什么都看得出来,什么都知道。一个白养的自己,遇到了困难,自尊心不允许他求助于家里。即使是在外借钱,网贷,甚至是骗钱,犯罪,也比求助于家里来得自在。
是不明事理的父母和残酷现实一起将他们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想告诉这类父母,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不给你们制造额外困扰的孩子,就算得上是好孩子了。
即使是制造了额外的困扰,你们也要选择帮助孩子共渡难关,你们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在出租屋封紧了门窗吧。
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也许我们还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总会有一些办法可以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