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情保卫战》里曾经来过一位大叔,他几十年如一日,挣点小钱,吃吃喝喝,打个麻将。从来不往家里拿钱,不干家里的活,家里家外全靠妻子支撑。
他的理由是身体不好,实际本人红光满面。确实动过手术,只是不能做重活而已。但在机械化的今天,农活、家务活其实还是能做的,但他从不做。
这样的人对于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子女而言,不仅没有帮助,也起不到好作用。
丧偶式育儿的妻子想离婚却得不到女儿的理解,可以想见女儿未来的婚姻很可能步妈妈的后尘。
一家如此,一个国家更是这样。
可是他们也曾经青春年少过,曾经也是个积极上进的热血青年,是怎么样的人生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消极无为呢?
2
公元1620年,明神宗万历皇帝去世,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还创下了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的记录。
在位时间长,发生的事情就多,很多导致明朝灭亡的事件都能在万历朝发现源头,所以史学家认为"明亡于万历"。这多少有点危言耸听吧,但万历皇帝常年怠政,消极无为却是真的。
《万历十五年》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那个弃教从政的政法委书记高育良最喜欢的一本书。其实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只是比较小众而已。
作者黄仁宇是美籍华人,在美国教授历史,以他的"大历史观"研究和分析了七个人物,除了万历本人,其余六人要么在万历十五年前后去世,要么在万历朝有重要影响。
书中通过讲诉分析明朝政治经济制度,阐述了明朝衰亡的原因。
书本身并没那么好看,其实还是蛮晦涩的,比较偏重于学术研究。我感兴趣的是这几个人物是在怎么样的社会背景下行事的,比如万历皇帝是怎么从一个积极上进的少年变得消极无为的。
3
勤勉的好学生
万历九岁登基,书中提到了他面对劝进不慌不忙,在父亲葬礼及自己登基仪式的礼仪都不出差错,可见这是一个早慧的孩子。
从登基开始不仅要学习功课,练习书法,还要早朝,参与政事,参与各种仪式。虽然现在这个年纪的孩子也要学英语、学奥数,上课外兴趣班。但人家是天子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也能这么努力学习不容易吧。
每天上午要学习经书、书法、历史,上完课还得批阅奏章,虽然是宦官协助。下午还得背书,因为第二天老师张居正要考试。
如果贪玩,会被冯保打小报告,太后甚至会罚跪。晚上和太后老娘同住,想开溜也没可能。
在这样的谆谆教导下,小皇帝的进步很快。
他勤勉诚恳地处理政务和待人接物。对老师张居正敬爱有加,在学习上依赖张老师的指导,在政务上更依赖张元辅的辅佐,也全力支持张老师的改革。
张老师建议节俭,他连为太后修缮宫殿都放弃了。张老师被参劾,他严惩参张的官员,打板子、褫夺身份、充军在所不惜,还在其去世前加封太师衔。
偶像的坍塌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自己的榜样人物,欣赏其展示给我们美好的一面。可是人有多面性,可能会有一些阴暗面不容易为外界知晓,但一旦看到可能会失望,甚至痛不欲生。
张居正是臣子,当然不可能是万历的偶像,但却是他敬重的张先生。
死后半年,张居正的一系列罪状出来了,有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任用私人、生活奢侈等。
万历一定后悔对张居正这么信任,也一定很伤心张先生言行不一,外表道貌岸然,内里居然是这样的人。对张居正复杂的情感让年轻的皇帝陷入了情绪紊乱。
再之后,高拱的病榻遗言,让万历觉得张居正就是一个玩弄阴谋和权术的人。
这一段经历不只是让万历觉得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个历史错误,也一定让他对信任产生了障碍,那以后和大臣的对立就顺理成章了,因为他很难再相信有大臣是忠心为他的了。
天子也不是想干啥就干啥
张居正和冯保离开后,万历掌握了大权。他开始励精图治,亲自处理各种事项,继续发奋读书,本朝实录、各种书籍。但他很快发现自由度依然是有限的,明朝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皇帝也要受到种种约束。
前有内阁,后有言官。那时候的文人多牛掰,不怕死。只要能流芳百世,死又何妨?
不得不说这些文官有骨气,廷杖不怕、罚俸不怕、丢官也不怕,反正就是要讲自己的道理。
可是他们的道理行得通吗?未必,多是纸上谈兵的家伙,懂治理国家的并不多。
但是他们懂伦理,懂纲常,万事都讲伦理,讲道德,以期保持各方面的平衡。
皇帝想给自己的爱妃升职,大臣们反对,因为按理应该先升皇长子的生母。皇帝虽然达成了心愿,但想让心爱女人的儿子当太子却难上加难。
于是万历就和臣僚扛上了,你们不让我立三子为太子,我也不立大儿为太子。
其实万历这人一方面优柔寡断,一方面他受的儒家教育太深重,我就立三子为太子怎么了,大臣不就是跪地不起吗?跪去,爱跪多久跪多久。
张居正和冯保后他也没有个贴心的臣僚,真正是孤家寡人,连个周旋的人也没有。
他执着于自己的内心,又不能坚决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于是就采取了消极怠工的方式。
史上最消极怠工皇帝
历史上怠工的皇帝多的是,可人家都是积极怠工,只有万历是消极怠工。
像万历的曾祖正德又是开豹房,又是江南塞北地旅游,压根就不工作,他是不完全不工作,就是漠然置之。既不反对臣僚的意见,也不强迫臣僚接受他的主张,例行公事也批。
他经常不上朝、不召对、不批奏、不递补官位,空缺的职位就空着。不过得益于他那能干的老祖宗,又经过200年的运转,文官自有其运转程序,所以政府不会瘫痪,只是想要好政绩可能就不大了。
4
万历皇帝曾经也是热血青年,但是几段挫折就让他丧失了斗志,转而崇尚无为。这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母家家世一般,母亲位份不高,在裕王府估计就是不起眼的存在,所以他缺少王孙的气度,性格柔弱。
父亲早逝,他作为长子早早登上皇位,在太后和张居正的严格管教下,难免畏手畏脚,致使他缺乏勇气和坚强的毅力。
如果他能学习他曾祖父正德肆意而为中的一丢丢,或许他的人生和子孙后代的人生会有所不同。
所谓时势造英雄,但只有具备合乎时势性格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英雄。
生命的河流不是一汪碧水,波澜不惊。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挫折,疾病、伤痛、灾难在所难免,但这都不是放弃的理由。
只要坚持就有希望,永远不要用消极来对待生活。
要活得热气腾腾的,无论顺境逆境,绝不轻慢,不怨天尤人,也不要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