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亦称公子扶苏,或太子扶苏。
扶苏是秦朝的翩翩公子,既仁义慈爱又忠直刚正,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公子,难怪已过数千年,还是有人被他的魅力征服,赞一句,公子翩翩世无双。
扶苏名字来源于《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扶苏二字,是始皇取芳草嘉木,兵车藩盾之意,可见作为一国之君的嬴政对自己这个长子期盼与器重。
显然扶苏也没让秦始皇失望,扶苏虽出身高贵却不张扬跋扈,性情温和有礼,才干出众,就连长相也是面如冠玉,在他身上我们挑不出一点缺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扶苏最后的结局让人心疼。
公子扶苏虽然在政治集团斗争中输给了胡亥,但却始终掩盖不了他本身的散发的光芒。
很早开始扶苏就跟在他父皇身边学习治国理政的朝堂权术,翩翩浊世佳公子的他通过朝堂和战场的历练,始终坚持以宽容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人,趋于完美的人格成功让他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尽得民心人望,连对手赵高也说公子扶苏是“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天下后世,也以他为正统相待。
扶苏作为皇子之尊,正大光明的培养自己的心腹势力,使得扶苏有蒙恬蒙毅这样的“子弟功臣”集团,也有淳于越这样儒家的坚定同盟者,更是在政治势力上拥有了强有力的后盾。
扶苏芝兰玉树,有自己的选择决断,敢与自己的父皇言辞相对,提出自己的看法,也敢于指出始皇帝杀伐果断帝王之术的不妥之处,扶苏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所以在比起父亲焚书坑儒的他有另一番谋略,礼贤下士,以仁儒胸怀的手段去温和处理。
扶苏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当然,处于始皇掌权角度看来,扶苏太过软弱,因为对于一个君王储君来说仁慈这是致命伤害。 所以在坑儒一事触怒始皇帝后,始皇帝便把扶苏送到军队让他协助蒙括一起修长城抵御匈奴,希望能锻炼他的决断能力,可是这一去,便是永生不归。
嬴政离世,胡亥宣假圣旨,要取扶苏性命,或许本知有诈,蒙括也劝请扶苏回朝问个清楚,可是扶苏却不忍担不孝之名。
遂自杀。
夕阳下,血染杀子河,魂魄难归。
夜风萧萧,寒风猎猎,似在诉说扶苏的伤感。
当然已经统一的六国,表面看似天下平静却仍然暗波涌动,稍有不慎,秦天下这千秋大业就会化为乌有。
果不其然大秦帝国只在历史上延续了15年就陨落了,本以为大秦王朝能传万世,谁也没料到,秦二世还没在位多久就亡国了,人们不禁想问,曾经扫六合、统一度量衡、至高无上的大秦帝国怎么这么短时间就消失了。
而拥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扶苏,被当成法家统治中的一个异数。
扶苏的失败纵然有对手赵高李斯的算计筹谋和推波助澜,但是更多的也在于他自己放弃自己的生命,走上失败。
不然扶苏不死,大秦不亡。
有人言,始皇的这一举动也是有深意的,他跟扶苏就像台上演戏的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百姓只会更加拥护扶苏,以后扶苏上位的路也会好走得多,扶苏虽去了军营,却是有蒙家军的那个军营。蒙家是秦国的将军世家,始皇就是为了蒙恬以后能效忠,支持于扶苏才这么做,内心深处秦始皇还是更爱扶苏的。
公子扶苏,虽然一生短暂,但是历史悠悠,终会被人铭记。
不论扶苏当日是出于孝道抑或是其他,我们都应该遵从他的选择,毕竟大秦帝国在那,我们无缘相见精彩艳艳的他是何等风姿,我们也没有去切身体会他做出决定时的挣扎。
公子只应见画,此中我独知津。写到水穷天杪,定非尘土间人。往事如风,我们不用去纠结太多,只需把扶苏公子的温润如玉,卓然于世放于心间,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