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原因

为什么需要我们主动去做出改变

  • 首先是时代发展,作为普通员工,你的不可替代性和专业性在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样就逼迫这我们去改变,去提升,低门槛的工作会让我们越来越丧失积极性,导致生活也是索然无味。

  • 由大学时代的信息不对称到毕业慢慢的跟社会的信息对称产生与社会差距,需要用时间去弥补

    • 信息对称很重要,但是现在的学校多少和社会的信息还是不对称的,例如:大学时期我们几乎不知道我们能做什么,几乎大部分工作都是看运气,能找到什么算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专业的工作出来应该是什么岗位(部分专业除外)。就算沿着本专业对口的一直发展,收效也不是很好,这个后面会说。

    • 其次,当我们得知身边人或者同学发展比较好或者买房买车之类的时候,会很焦虑,怎么去解决焦虑,只有给自己找一个努力的方向,让心里可以接受,我在努力的路上,但是这条路是正确的,因为很多人实践过。我们当时去选择这条路的时候甚至连方向都没有,但是也可以预见一点点,因为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加上有人指引一下,肯定不会比现在差,起码能入行,当时是抱着这样的想法,结果收获还不错

    • 想办法信息对称,并且学会投资,投资自己,或者投资一个你认为不错的项目。

      • 投资自己是收益最大的项目,因为这是一个趋势,变好的趋势,虽然你现在身无分文,但是一定要确保你有正在变好的趋势。
  • 常见的心理: 习惯拖延。由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阿比吉特与埃斯特所著《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到的,习惯拖延:眼前的利益往往比长期才能获得的成就更加具有诱惑力,举个例子:

    • 比如眼下我的钱仅仅够买一个电视机或者手机,但是长远计划是买房,买房相对于电视机太遥不可及了,电视机又能带来眼前短暂的愉悦,所以买个电视机,这样没有投资的心理和长远规划的想法,会形成一个恶心循环,我们永远都会处于这个循环中。也就是政府的资助永远不可能根本的解决贫穷的问题,因为得从根源解决
    •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当时毕业时候,本来是准备培训一下学点手艺的,但是校内有一个通信的实习,工资3000,当时眼前的3000可比去培训既要花钱,收益还比较遥远来说,选择了去实习,然后错过了一年的时间才去学了前端,虽然现在来看是好的,但是一年的时间对于我们这个年龄阶段太重要了,因为可以让你安心奋斗的时间很短暂,也许就是一两年时间,核心就是,做任何事情,从长远打算,眼前的利益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 短暂眼前的利益往往不能够带来长期的愉悦感

    • 可替代性高,还会给你点工资的工作,一时间可能感觉轻松,然后还有钱拿,但是人都是需要成就感去驱动的,长期的毫无回馈的工作,任何人都不会提起兴趣,导致想要做出改变。
    • 如果不去刻意改变,我们本身就是可替代性比较高,所以很难找到一个替代性高的工作,等你什么都懂了,最宝贵的时间也没了。
  • 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

    •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跟让时间带给我们的收益无限的扩大,有限的生命里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财富自由虽然比较遥远,但是也要去接近他。
  • 只有有了一定的实力了,才会有更大的可能性,《贫穷的本质》中指出,是有贫穷陷阱存在的,我们会处于恶性循环中,只有手动去打破这个环,贫穷贫穷的更多是心理,但是一旦处于很底层,也许真的比较难以脱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