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社会发展之快,令大都数适应能力弱的人无所适从,稍稍懈怠点就跟不上生活的节奏。
我有一个八零后的朋友,开着一家汽车配件网店,手下有几十名员工,管理营销还不忘学习新东西,工作努力上进,每天累又紧张地生活,生怕被时代淘汰掉,虽然挣着可观的收入,却始终被危机感所困扰。
昨晚一起吃饭,他又提到被一位九零后小弟超越,人家才做一年的网店,还是朋友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人家请专业的设计师,做特别的、新颖的、市场首推的产品。有钱壮胆,又有敏锐的直觉,小小网店竟然一天的营业额是万元往上。朋友见多了这样的超越,时时感受到的生活的紧张和压力。八零后的他多少还能赶上互联网时代,而我们这些七零乃至六零就更悲剧了。
我要说的是写作问题,却扯到了生存压力,其实并不矛盾。朋友的工作忙碌,爱看书的他没空看书,但唯一保留天天挤半个小时作工作笔记,就是这小小的半个小时,让他节约大量精力,使得他跟上变化的时代,完成几个人的工作量。
他在出差路上,会议间隙等等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工作总结、学会笔记、看应聘人简历、写工作邮件和论文等。当然这些都是文章的一部分。慢慢地积累了一定的技巧,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增长,公司的规模逐步壮大,运营向好。
写作对任何人都是有实用价值的。不论是小老百姓,职场小白,还是社会精英,只要是有追求的人,都得用到写作。
学会写作,助力工作和人际关系,提升工作能力,增强自信心,好处多多。像我的这位朋友,不大的网店,需要节约成本,他一个人做几个人的事情,时间很宝贵,每天半个小时的日记,记录一天的重要事务,完成的情况,公司的发展,和员工培训内容都有记录,一目了然,做起来节约时间和脑力,在工作时间就能轻松很多。
不管社会变化的多快,写作就像我们吃饭走路一样的重要,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记录一些日常,就可以总结得失,为做好事情提供参考价值。
既然写作的好处多,但不一定人人都会做,它是一种能力,很多人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时间来学习。我们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吃饭和走路的,因此,一切能力都必需通过学习来获得。
写作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记录,也是逐步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并最终达到理解他人、表达自我的目的。
有了一定的写作水平的人,做事会严谨,做人会圆通融洽,考虑全面,做到心里有数,手中有活,是领导同事值得信任的人,自然能够更好地展开工作。
当然写作也需要训练的。就好像打篮球,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天天打,再加上自己琢磨打篮球的一些门道,打篮球的水平也会提高,只是速度慢,到了一定的水平,还会遭遇瓶颈,所以还要请专业教练指导,和高手对决,形成自己的风格,打篮球的水平才会突飞猛进,达到俯视同仁的霸气。
写作也一样,记日记就相当于天天和同伴一起训练打篮球。天天挤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记录工作得失、读书心得和自己的特殊经历,日记相当于自己的素材库,每周或每月对日记进行总结,过滤哪些值得写,哪些工作出现漏洞需要弥补就一目了然了。每周每月的总结就相当于篮球阶段性的比赛,对抗强度大,发现问题多,再为下一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做准备。这个过程也是完善自我的方式。
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像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一样,慢慢地会发现有些东西靠自己和身边人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就请教高人指导,如打篮球请专业教练一个道理,日记是基础,专家告诉我们怎样读名著,怎样写各色实用文章等,就相当于篮球教练帮助我们指点哪些动作不规范,哪些地方要加强力量等,我们再有针对性地去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人的一生很短暂,想做出成绩就必须有效率地工作,才能不需度此生。
吴军老师讲过他自己的一个经历,作为一个理工男,写作是他的短板,在高中三年,不断地看教科书中涉及到的名篇名著,研究文章的结构风格,做到每周至少四篇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的工作日记,才有现在的多篇畅销书出版,更难能可贵的只是写书为了他的工作服务,使他能把自己的工作清晰表达,这是同行达不到的水准。
写好工作日记,做到该写的写下来,不能写的不写,甚至能够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呢。
吴军老师还说了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说一位发明家的专利被朋友诬告侵权,闹上法庭。这位发明家有记工作日记的习惯,就把他的关于此项发明过程以及和朋友的邮件提交给法官。从这些材料中,清楚地看到发明的想法、过程和遇到的困难,以及和朋友探讨发明的细节,这些都是有力的证据,让朋友哑口无言,从而打赢官司。
作为职场人士,会遇到争取工作进升、年终总结、工作报告等等,一篇好文章足以让领导和同事记住自己,再加自己踏实肯干,机会就会找着你。
凡事都是相通的,一切从写作基础开始,看似浪费时间,是最笨的学习方式,实则是最快的节约时间的办法。
在学习最初的阶段,每天要写日记,总结一天的工作,从中有针对性地训练某一题材的文章,练到熟练掌握后就会产生无形中的收益,这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好处。如果坚持把每一题材都写熟练,在工作中实操,往后的人生基本开挂。我们都不希望碌碌过一生,何不努力活出精彩,不妄人生一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