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你弄”母亲不停的催促我。
“你腰疼刚刚好,帮你一起浇嘛!”我看见母亲手里提的两大桶水,赶忙去接。
“走开,走开!你不要做了”母亲几乎是呵斥的音量。
我只好无聊的退在一边,看着母亲自己在菜地里忙活。我像根木头一样,杵在那里。
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母亲一边觉得我们不会干,一边又把大活小活全干完了。可我都多大了,这点儿心还不会放吗?我无解。
“你看你的鞋底子呀,踩的全是泥,你在这儿弄完,回去我还得给你洗鞋子。”
哦,原来是我会意错了,不是我的能力问题,是我穿错了衣服。
不能下地,我只好转身到池塘边洗鞋子去。母亲剛剛的态度,却不停地在我的脑海中旋转。
記得,哒哒出生时,都是母亲一直帮忙带大。8个月的時候,正是孩子东爬西摸的探索期,母亲嫌地板脏,不给孩子爬,因此,哒哒从来没有爬过,也不擅长,最后,等到一岁三个月,直接学了走路。
除了行动上的思维定势,母亲还有一个特点,爱表达情绪,這一点我与母亲如出一辙。
哒哒刚开始学拼音时,字母分开单独都认得,一旦组合在一起,就拼错。我教了几次,就克制不住的音调高起来,孩子被吓傻了,再教下去,也是一问三不知。更糟糕的是,我的情緒传染给孩子,仿佛潜台词就是,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对于学习开始变得畏手畏脚,却沒有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就是典型的只表达情绪,沒有表达问题。
想到这儿,我如释重负,因为,我意识到我和母亲,我和孩子,互相理解的前提是正确的表达,而不是把沟通当做情绪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