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家长”到“孩子希望我是什么样的家长”,中间的落差就是“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家长”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会相当程度受到我们身处社会的主流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现在的主流思想,对于成功的定义比较单一,认为孩子必须学习特别好才算成功。如果没有考上一个名牌大学,那么他的前途就会暗淡不光明。
这个想法没有大错。作为一个父母,确实应该关注孩子的未来跟前程,但集体的潜意识,集体的焦虑会让我们错误地以为:如果我专注管教孩子的学习,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特别好的学习环境,或者是我省吃俭用,让孩子不要在起跑点就输给别人,并且孩子的学习也很优秀,我就是一个很好的家长。
我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没办法让孩子三岁就去学钢琴、画画、英语等等,这个情况就会带给家长很多焦虑。一旦家长有很多焦虑、挫折和沮丧,甚至有恐慌,这些情绪就会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不能做好情绪管理,这些消极负向的情绪就会在控制不住的时候,伤害到孩子。
比如数落孩子为什么没有考入班级的前三名,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怎样,你却不行。这样的质疑跟数落,其实是家长把内心的焦虑和恐慌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全世界的很多专家讨论过,虎妈们之所以能够很成功地教养出优秀的幼虎,是因为这些幼虎们本身就具有虎的潜质。也有一些孩子,他并不具有虎的特质,在虎妈的养育之下,他可能会变得特别辛苦,反而把他“可爱的小白兔”,“善良的小绵羊”,“机灵的小松鼠”这些特质给抹杀掉了。
所以父母的角色不能够只放在“我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而是“我希望成为孩子眼中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的角色定位:
生命最初几年(0-3岁):提供温饱和安全感的养育者。
生命启蒙阶段(3-12岁):指引正确方向的教练。
生命萌发阶段(12-21岁左右):可信任的好朋友。
生命的体验阶段(21岁+):温暖坚固的支持系统。
不管在哪个阶段,爱和责任都是贯穿始终的基本元素。
父母的角色是有差异的。要相互理解,合理分工,才能减少矛盾、增加幸福。
父母的心态调整:减少焦虑和控制欲,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不用焦虑,别怕犯错,学习永远不会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