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二十九,断断续续看完了余秋雨的《摩挲大地》。书本精选了原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里的著名篇章,值得细细研读。
早在大学时期,就对《文化苦旅》怀有敬畏之心,这敬畏里,既有阴差阳错下选读中文系不能不读此书的任务之感,也有对人文历史知识和文字功底的匮乏导致的晦涩难懂之尬,当年的囫囵吞枣,导致了现在重读依然是初读的窘迫。好在,只要想,什么时候都不晚。感谢《摩挲大地》,让我在历史和文学的海洋里,畅快淋漓地游了一回。
选取几篇印象深刻的写写。一座城市的起源、发展,是有根脉可循的。杭州、上海、苏州,缘何自带流量,成为在全国颇具特色的城市?《杭州的宣言》《白发苏州》《上海人》,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进行了深度剖析。杭州作为马可波罗眼中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从先天气质不足的浅浅的小海湾变成盐碱地,到白居易、钱镠、苏东坡等水利专家和城建专家人力创造出的美丽,再到近现代城建者埋头疏浚,杭州的精魂是美丽、生态、自然,还有人间值得;苏州作为繁华在2000多年前至今依然繁华,中间几乎没被中断的城市,自春秋晚期吴越之争,“亡国”西施身后事之谜,再到明代唐伯虎的放浪不羁,以及近现代学者的宜居之地,苏州的气质是达观;而上海中西方文化的包罗万象,凸显出上海人的宽容并存、精明估算、面对国际的开放型文化追求,又显示出缺少大将风范、纵横世界的气概的复杂气质。这一个个拟人化的比喻和一气呵成的描述,让人精准地读出这几座城市的气质。
细读余秋雨的文字,有着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身临其境的描写,但让人触目的,是文字中呈现的别样情绪——忧患意识和强大的视野格局。《摩挲大地》里,阐述了一段段尘封往事,但他深邃的目光还投向了历史深处,发人深省。《道士塔》、《莫高窟》、《风雨天一阁》等,在描述古代文明盛衰时,也流露出历史的悲怆,对文物古迹保护的忧虑;《蚩尤的后代》、《我本是树》,用文字的力量为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带来了文旅高峰。这些营养,在夜深人静、内心迷茫之时,会汲取得更有力量,因为我们可以跟随他的笔触,更惬意地探寻历史长河中的血脉,感受乡土文化的温暖,其中的文化韧性和文化养分,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