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满清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施行“重满抑汉”的政策。
因为,在汲取了辽金过度汉化(汉化以至于到了文弱的地步)以及蒙元过度排斥汉化(民族阶级压迫)的两极化趋势之后,满清采取了这样的一种路线:
积极延揽汉族知识分子,但与此同时,并不放弃满洲旗籍集团的政治多数地位,只给汉族以表面平等(部院台主事官员满汉各一员,中基层地方官吏用汉人),而不愿也不能给汉族以实际平等(科举录取满洲与汉人分开,满洲人还可以通过荫袭、满文翻译考试等其他途径进入政权,地方大员和军机大员多为满人充任)。以至于,当时满洲人在全国占比不到5%,却占据了中央政权与封疆大吏的75%以上。
根据文献的记载,清朝前中期,汉官担任要职的现象十分罕见。按照满清祖制,汉人连成为“包衣”(奴才)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在清朝皇帝看来,“奴才”才是自家人。
那么,打破这种格局的清朝统治者是谁呢?
慈禧。
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权更加稳固,这个女人开始借助汉臣的力量。对此,慈禧尽可能地在朝中打造了满汉平等的氛围。不过,虽然这种格局被打破,但细心的朋友一定能发现,一些关乎清统的关键之职往往还是由满人来担任的。例如,鲜有汉人能成为军机大臣或各地巡抚总督。
那么,为什么慈禧要一改惯例,开始亲近汉臣呢?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有能力有抱负的满族贵族相继离世,而他们的子孙又大多是纨绔之辈。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政坛,连满清军界亦存在这种情况。八旗兵,原本是满清立国的精锐力量。然而,随着满清建国时间日久,八旗兵逐渐变成了老爷兵,失去了作战能力。
对于老祖宗抑汉的政策,慈禧自然一清二楚。不过,在她当政的时候,国家正面临着内忧外患,太平天国的势力在南方与清廷分庭抗礼,捻军与回族之乱就像火上浇油一般加重了清军的压力。作为一名封建统治者,相比于汉人的崛起,慈禧更不愿意看到祖宗的基业被推翻。
然而,在她看向身边的那些满族贵族时,这些贵族之后不是狂妄自大便是庸腐无能,根本不值得重用。我们知道,洪秀全主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一度夺取了满清的半壁江山,雄踞江南一隅的太平军打得清军节节败退,朝廷用了近十年时间才夺回失地瓦解太平军。
可以说,在此期间朝廷之所以没有垮台,汉人所组织的团练武装功不可没。在这场战争中活跃的汉人将领,绝大多数都是汉人而非满人。例如: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在剿匪中脱颖而出的将领,在参战前都只是读书人罢了。然而,在国难当头,他们被磨练成了将军,成为满清最后的倚仗。
1854年,曾国藩所率的湘军取得大胜,浩浩荡荡地开入武汉。当湘军得胜的奏章送入朝廷时,咸丰帝大感震惊,他赞叹地说道:“没有想到,曾国藩只是个读书人,竟能建立这样的不世奇功。”咸丰一时兴起,竟想一改祖制将曾国藩任命为湖北巡抚,让他坐镇两湖。
然而,这时朝中的满清老臣“及时”地建议道:“曾国藩原本只是个在家中丁忧的侍郎,只能算个平民百姓。一个小老百姓竟然能做到一呼百应,这绝不是我大清之福。”言下之意,竟是在质疑曾国藩的忠心。咸丰听闻此言后,想到了老祖宗传下来的祖制。在“重满抑汉”的狭隘思想的左右下,咸丰终究没能迈出那一步,不再提提拔曾国藩这件事,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虽然,这句谚语在民族共荣的当下并无说服力,但是,历史却向我们证明,在封建帝制时期,不同的民族相互之间很难包容。咸丰帝的担心不无道理,倘若汉官在朝中扶摇直上,担任了军机大臣等要职,对满清的长远统治是不利的。试想,若一人之下的汉官扶持党羽,自然会提拔那些同为汉人的后起之秀,排挤在朝为官的满族贵族,久而久之,八旗贵族在朝廷的地位势必会受到影响。
这种现象不止会发生于朝廷,倘若,咸丰任命汉官为地方巡抚、总督,赋予他们地方的兵权,难免会重现唐朝安史之乱的情况。汉官对满清统治未必心服口服,当汉人获得兵权后若是拥兵自重,势必会威胁到满清王朝的长治久安。所以,不到国家危亡之际,满清统治者是绝对不会任命汉官的。对于他们来说,汉官就像是双刃剑一般。
那么,慈禧为什么会破例任用汉臣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慈禧当政时国家的情况已经十万火急,若再不启用那些真正有能力的汉臣,满清统治势必会被叛军、起义军颠覆。
二是、满清统治中原已久,满汉之间的隔阂已消弭大半,汉臣与满臣之间的界限也被拉近。
故此,慈禧不得不走一步险棋,将希望寄托于汉臣之上。
可以说,慈禧的这场豪赌成功了,所以,满清的寿命又延续了数十年。倘若,左、曾、李等汉臣没有得到扶持,那么,满清势必会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元气大伤甚至被颠覆。
参考资料:
【《清史稿》、《满清的“重满抑汉”政策》、《清朝时期的“满汉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