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了解婚姻中的受害者思维,和悲伤说再见
一、“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对的起我”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家境贫寒的许伯常,答应一辈子对刘淑芬好,刘淑芬就满怀期待的守着这个承诺,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时光和金钱,供许伯常上了大学。刘淑芬毫无保留的付出,希望能坚固这段感情,在她看来,自己付出得越多,将来就会得到越多,她希望得到许伯常的爱和报答,随着日复一日的付出,刘淑芬的感情需求越多,而许伯常受教育后眼界更广,对刘淑芬的爱与日减少。
许伯常想要分手,刘淑芬以死相逼,最后许伯常迫于压力娶了她,可婚后许伯常的冷漠寒了刘淑芬的心,让刘淑芬因爱生恨。
在这个故事中,刘淑芬是典型的由付出者心态转化为受害者心态的一个过程:
我在自己的角度出发去付出;
我在我自己角度出发然后对关系和对对方有期待,甚至我感动了我自己;
对方在他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给出来一个结果;
我对这个结果不满意,我在本能的索取一些我想要的东西,这时候的索取就是攻击和控制。
刘淑芬与许伯常在最开始时是因为相爱而走到一起的,交往过程中,刘淑芬从自己的角度不断的向许伯常表达爱、输出爱,而她表达的方式就是付出:满足许伯常的需求、给他送钱、给他母亲般的爱。她这样做感动着自己,并期待许伯常能同样感动以更加爱她来回报她,可当许伯常想要反抗,不愿意再接受这种付出、想分手破坏这段关系时,刘淑芬对这个结果不满意,她觉得她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她不甘心,于是进而攻击甚至试图控制许伯常。而当许伯常不愿意受她控制时,她的受害者心态就出来了,占据了她的大脑,让她失去理智。
这就是付出者到受害者的发展过程,简化一下:不恰当的付出-过高的期待-受挫-索取(言语攻击或控制)。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感情中的付出者会有一种伟大感,他们会觉得更有权利向别人索取点什么。心理不平衡的付出者,为了讨要公平,会慢慢变成索取者。”
这样下去的结果是,不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还会让自己的心陷入深渊、活在怨恨和懊恼中,进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作为观众,我们以上帝视角看待刘淑芬,会觉得她这样的结局是必然。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不少见,一味的牺牲式的付出只会让自己委屈痛苦,对方又不领情,就像这句话说的“我想要一个苹果,但是你却给我一车梨,你老说对我好,其实只是感动了你自己”,所以在关系的开始就注定这样的付出没法得到对等回报。
受害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报,内心的独白是“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对的起我”,悲伤、气愤等感受如影随形,想从受害者思维中走出来,我们可以运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治疗法。
“A”代表日常遇见的人或事(诱发事件),这些人或事能刺激到我们,“B”代表对“A”的感知、看法、评价、决定等,“C”代表感受和行为后果,也就是对诱发事件的反应所造成的后果。“A”本身并不导致“C”的产生,而是在“B”处的所思所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在“C”处的感觉和行动,也就是在“B”处怎么想着眼,然后再引发怎么做。现在我们来来看一看具体的操作步骤:
1、对于还没有形成受害者心态的人,在付出这块即行动之前,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求回报,如果抱有高度期待,那就先停止行动。
2、对于已经牺牲式的付出,有了受害者心态的人,他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是这样的:
人或事件(A):我为对方付出很多,对方拒绝了我或是很冷漠或是回报很小,不是我想要的承诺、婚姻、爱、物质等。
鉴别你不恰当的感受或行为(过激反应C):看不起自己、受挫、自己很委屈、愤怒、攻击控制对方。
描述你的非理性思考(非理性信条B):我完了,没有他我怎么活,他这么做对得起我吗?我白付出那么多!我真的很差劲,他必须回报我的、他应该对我好的。
反制和回击你的非理性思考(B):没有他我就真的完了吗?还有别的我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吗?他一定得回报我吗?是不是太绝对论了。
你可以拿来代替非理性信条的更佳之选(B):我更喜欢对方欣赏我,但我不是非要不可,我能忍受知音难觅,我会因此而悲伤,但仍然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快乐,也能找到喜欢我的人,如果他真的不爱我了,我就改变自己,明天的太阳也照样升起!
行动(C):真诚的找对方谈谈,要冷静不要强制对方,问问对方的需求,如果不爱了,就放手。
执迷于对方回报,不如在自己身上去做调整,我们在正确方向上努力,减少了痛苦和一错再错的行动,看我们的成长和变化,能否带动关系的变化,如果做了之后关系没变化,再去做选择那我们也不会迷茫。
二、“都是你害的,都是你让我变成这样的!”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可能过上这种日子?把最好的年华都给了你,你就不能学学别人,真是瞎了眼,才选了你。”丽丽对他老公吼道。生孩子后,她想报个瑜伽班,可是老公每个月工资,都是计划着开销,着实拿不出多余的钱来。孩子吃的用的,都要货比三家才敢下手,生怕多花了钱。老公换项目后回家的时间很晚,她一人带着孩子还要做家务,累的不想动弹,更别说捯饬自己了。每次看到别人打扮得光鲜亮丽,她又非常羡慕,总觉得是婚姻拖累了自己,所以就越来越挑剔自己的老公。她总觉得如果不是嫁给老公,自己就一定能过得更好,而老公也在她时常的抱怨下,越来越不想和她沟通,两个人的关系每况愈下。
这个小笑话更能形象的体现受害者心态:一个女人揪了一把腰间的赘肉,说:“我最近胖了。”丈夫说:“好像是有点。”女人大哭:“都怪你!”丈夫懵圈:“我又没把肉都推你身上去。”“要不是你,我不会生这么多气,不生这么多气,就不会暴饮暴食,不暴饮暴食就不会发胖。”
这种受害者思维的人认为:发生不好的状况不是我的责任,我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自己也没办法更好的改变,合理化自己的错误思维。把一切不幸福归咎于别人,让别人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使自己一时获得安慰,但是实际上这是内在自我匮乏与人生掌控力的丧失。
案例中的丽丽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把自己未来全托付给老公,责怪老公能力不行,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老公就是害她的人,后悔嫁给老公并且同情可怜自己,自怨自艾的消极逃避,不消除自己的受害者思维,和谁生活都是一样的。
对于这种现象,日本最受欢迎的僧人小池龙之介在《别生气啦》一书中写道:“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如果一旦入戏太深,假装得久了,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只要稍微遇到些许的不如意,登时就会觉得自己受伤,紧接着去责备自己的另一半。”
这样的日子只会越过越糟糕,有受害者思维的人不想为自己的现状负责,问题的根本就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抱怨和指责成为生活的主题,和另一半的关系只会越来越差。
美国亚宾泽协会所著的《别找替罪羊》这本书中,把具有指责、推卸责任这些行为的人,看作是在盒子里,他们会不自觉的放大自己的优点,并且会放大他人的不足和缺点,甚至把对方想的比实际更糟糕,对方意识到这些时会产生防卫心理,然后开始进入自己的盒子,他也开始指责,书中把这叫作“共谋”,所以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糟。
如何摆脱受害者思维,跳出盒子呢?就像书中讲述的维也纳塞梅尔维斯医生的故事,他一直想找到孕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一直向外界查找原因,却万万没想到罪魁祸首是医生自己携带的病菌所致。那原因就在自己这,要把别人当作有同样需求的盟友,希望事情往好的方面发展,你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当思考这些时已经跳出了盒子,那如何一直保持在盒子外呢?当想帮助别人时就去做,不用完美,自己能做的那部分就可以。
“替罪羊”没有了,受害者思维也随之消除,也就不会再悲伤难过,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你们的关系也将改善。
三、“只需别人百般好,不许别人一次差”
弱者思维更容易获得同情和帮助
女生:你在做什么?你怎么还不回我?都五分钟了!你说啊你在做什么?!你不爱我了呜呜呜我就知道你一点都不爱我关心我 !
男生:宝贝刚玩游戏没看到,我今天去见个朋友。
女生:游戏和我那个重要?你兄弟和我哪个重要?你先救你妈还是我?
女生:你昨天不是答应我了吗?八点就来接我陪我过一 整天?你现在什么意思?怎么你朋友每次叫你你每次都去?我找你你就那么多借口?
男生:不是你想的那样,回头再说我陪你一整天好吗宝贝?
女生:我想什么样了?你说啊我怎么了?好你不来是吧? !那你以后也不要再来了!
男生:宝贝你生气了吗?
女生:我生气了吗?我生什么气?
男生:我错了!
女生:你做错了吗?你哪里有错?错的是我吧?你到底爱不爱我!
这种情况想必久了谁都会有脾气,我有个朋友有次生病正赶上她老公出差,她一个人去的医院,每每说起就感觉自己好可怜,朋友的老公平时对她很好的,一开始也感到内疚,后来说多了也烦了。
这是受害者思维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弱者思维,过度依赖将自己依托于其他个体或组织,并要求其为自己的大多数生活领域负责,无法独立完成一件事,害怕或不愿意独处等,一旦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或者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期许,便无休止的埋怨、愤愤不平。
案例中的对话,受害者心态的一方,把自己的一切喜怒哀乐的缘由都依附在他人身上,“你要爱我、听我指挥、要保护我......”而另一方长久下去会很累,不能保证一辈子都会坚持下去。
弱者思维其实源于人们小时候的“婴儿模式”。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通过哭泣生气引起母亲关注,来表达饿了或者不舒服。因为你还小,没有自理能力,需要母亲来照顾你。婴儿思维里,受伤是获得关爱的机会,如果自己得到满足,那么父母就是好的,反之,父母就是坏的。长大后,很多人还是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式,进入婚姻以后,不自觉的在伴侣面前显现婴儿思维,“你要负责我的幸福,你要给我带来快乐,若是没有做到,你就不是一个好的伴侣,你就指责对方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把自己放在受害的位置。这样区分好坏的方式,就是婴儿的思维方式。
这种受害者思维模式长久下去对双方都不好,对方需要获得尊重和自己的独立空间,过度依赖的人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自我调整:
1、尝试专注于自己的事。在向伴侣求助之前,确保你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
2、注意你的语言。不要像幼儿那样说话。
3、审视你的动机。弄明白你是想解决问题、掌握技能,还是只是想要伴侣来拯救你。
4、你需要知道孤独不是一件恐怖的事。
5、学会自我确认。多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告诉自己:“我也可以!”
男女两个不同的生命个体,具有不同的思维观念,弱者思维的人不要挑战别人的底线,学会尊重别人,把弱者思维这个盾牌扔掉你也可以更强大。
美国亚宾泽协会所著的《别找替罪羊》一书中,替罪羊是一种隐匿自我责任的行为,而别找替罪羊,是一种责任的转换。可以理解为,当我们成长到能够为自己负责的状态,离走出受害者心态也就不远了,从我做起,才是婚姻中每个人应该考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