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涛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在我认识的成功人士中,没有一个不是坚持阅读的人——查理·芒格
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不仅对学生时代有益,更是让人终身受益。爱读书、会读书,对个人的事业发展和生活的幸福,都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不会读书,家庭很难幸福。一个家庭没有阅读的氛围,孩子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只是,现在的网络游戏和动画片等,远比过去丰富的多,也更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所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仍然困扰着很多家长。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
著名教育学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的新作《从“小”读到“大”》,就是专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版的亲子阅读指导书。该书详细地阐述了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并有针对性地对众多家长的疑惑,一一进行了答疑。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广大家长们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相关问题,都不再疑惑了。
这本书,引起了我很多共鸣,也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
我是1981年出生在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市下面的农村。小时候我们这里,除了教科书,几乎无书可读。偶尔见到一本课外书,我都会如饥似渴地多很多遍。
为什么我那么爱阅读呢?原因是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爸爸就每天晚上都会给我讲一个故事。后来我开始识字以后,我爸也终于把自己会的故事差不多讲完了,就让我自己看书。
家里只偶尔有一两本杂志,早被我看完了,我就开始到处搜集图书读。我常帮父母是老师的同学做值日,然后换来他们家的课外书(老师家里都有不少课外书)看。我还靠捡废纸卖钱,买过一套崭新的《倚天屠龙记》小人书。
初一时,还省了几天的午饭,买了本《春秋五霸》。后来工作了,我的消费中,占比重最大的,还是买书。我对读书的强烈兴趣,一直保持到现在,应该会终生不渝。
读书的好处,对我而言是显而易见。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是全校有名的“故事大王”,每天都会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故事,校长都是我粉丝。
中学开始,我的作文就一直是公认的第一(小学大家都是抄作文选的,显不出我的作文好),语文成绩也总是轻松名列前茅。
高考时,也是靠语文成绩(那时实行标准分)才提升了总分。
后来更是靠写作为生,发表了很多故事,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这些与我童年时就爱读书有关,也非常感谢爸爸小时候常给我讲故事。
尹建莉老师提倡小孩读古诗,她还亲自主编了一套《一周一首古诗词》的书。我很赞同尹老师的观点,因为我对此有深切的体验。
我小时候,我们那边的人,包括老师,都不许学生看课外书,怕耽误学习。更没有家长舍得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但没想到的是,在我一年级的时候,一向吝啬的爸爸,在城里干活时,居然从羞涩的钱袋里拿出钱在书店给我买了本书,书名是《少儿唐诗一百首(一诗·一画·一故事)》(1989年出版)。每首唐诗后面会讲一个与这首诗有关的故事,还会配上一副与这首诗有关的画。
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了诗歌、故事,和绘画。那一百首诗歌我很快就背得滚瓜烂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也多了很多了解。说起很多事情,我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没事的时候,我还常常照着书上那一百幅不同的画在自己的本子上模仿着画。在一年级结束时,我不仅文化课成绩是双百,在绘画考试中也得了全班第一。
这本书,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的乐趣,给我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也培养了我读书人的气质,让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该书早已绝版,但尹建莉老师的《一周一首古诗词》是一样的性质,而且配图更为精美,选择的诗词更为精彩(从诗经到清代的诗词中精选了300首)。
三十年前,父亲为我买了那样一本影响我一生的好书;如今,我要为我女儿买这样一套好诗词。
《从“小”读到“大”》共九章,从各个方面谈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虽然角度都不同,但根本是一致的,就是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孩子的兴趣,在积极提供好的阅读环境下,顺其自然,不强迫孩子,不抱功利心,把孩子当有独特个性的人(而非标准化的机器)来尊重,不设置僵化的目标。这其实也不仅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整个家庭教育之道,都是如此。
从家长的提问中,我看到不少家长都“看不见”孩子,只想着如何完成任务,而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比如,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读,而不顾及孩子的读书节奏;要求孩子读自己买的书,而不管孩子喜欢读什么书;要求孩子跟着读,或认字,却不管孩子感不感兴趣……还好尹老师都非常直接地一一给予了指正。
尹老师在书中提到了不少与大众观念大相径庭的观点,比如,她提倡小孩也可以读长篇小说。很少有家长这样做,他们担心读长篇浪费时间,耽误孩子学习。作为写过和读过无数散文、小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人,我很赞同尹老师的观点。
散文描写的往往是一时的感怀;小小说写的往往只是一个片段,而且容易套路化(欧亨利式结尾);长篇小说的时间跨度和内容深度,远超散文和小小说,所以,读好的长篇小说,更有助于孩子们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格局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尹老师不赞成用识字卡识字,因为这是单独把字抽离出来了。我也赞同,不过原因不同。记得朋友李美志(首创口述日记)说过:“识字卡上的爸爸妈妈,明明不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让孩子叫爸爸妈妈?”我老婆也曾想给孩子买识字卡,我说:不用买。太阳、月亮、房子这些东西,直接在大自然中指给孩子看,不更好吗?
尹老师提到的大语文观的观点,更让我深表赞同。我的语文成绩从初中开始一直名列前茅,并不是我课堂上比别人更认真,只是课下我读的书更多而已。语文教材,不等于语文,如叶圣陶所说:只是语文课上用来剖析的例子而已。重在平时的大量阅读。
尹老师对作文写法、识字早晚、拼音学习早晚等大众关心的问题,都有精彩而独到的阐述,值得家长参考。
唯一不太赞同尹老师的,只是个别细节问题。比如不赞同小孩背《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怕他们把词语、事物的关系理解得太僵化(比如风只能对云,红只能对绿),固化孩子的想象力;而且这里面很多词语,都是高度浓缩的,类似于把古诗榨干,制成脱水蔬菜,缺乏了鲜活感,远不如直接读诗词。这两本书等孩子大了,有所了解即可。
还有尹老师只是不提倡读《弟子规》,我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读《弟子规》(只是现在好多学校都在推崇这个奴化读物,可悲啊)。
书中结尾部分,是200条经典教育格言,浓缩了尹建莉老师前几本家庭教育图书的教育理念,方便广大家长温习。
最后,我想强调和补充两点:
1,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父母自身最好就热爱读书。言传不如身教。如果父母不爱读书,可以鼓励孩子读书,但别逼孩子读书,否则适得其反。假如你过去没注意,孩子现在真的就是不喜欢阅读,也没有关系,不要对孩子发火,不要觉得孩子就“没救”了,只要不逼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早晚还是会重视读书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2,我没给孩子读过书,我是像我爸爸当年那样,直接给女儿讲故事。这个比给孩子读书花费时间多,难度也大。需要提前备课,或者得想象力比较丰富,随时就可以借助眼前的风景编出一个适合给孩子讲的故事,还需要精彩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家长可以做到这样,我觉得更好。因为讲故事时,是和孩子有眼神交流的,更容易感染孩子,促进亲子关系,孩子的表达能力也会无形中提升。
我不是听觉型的人,而是视觉型的人。如果当初我父母只给我读书,我不一定能听进去(我不习惯听音频,我喜欢看书,但不识字的时候没法看,只能看图),但爸爸声情并茂地给我讲故事时,我会看着爸爸生动的表情,听得津津有味。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你为他读书时,非常厌烦,不愿听,你可以试试直接给孩子讲故事(自己看了书上的故事后,望着孩子的眼睛,生动地转述给孩子听)。
当孩子对故事感兴趣了,将来识字了,自然愿意主动读书,自己从书中看故事。
当然,讲故事和读书不矛盾,我老婆不会讲故事,但她喜欢给女儿读绘本。女儿喜欢听我讲故事,也喜欢妈妈给她读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