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口气看完了《白夜行》,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跟着开始推理怀疑,迫不及待想要看到结局是否就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有没有正确抓到作者埋下的伏笔。
同时也深深的被东野圭吾老师打动。好的作品或许就是你看的不止是小说,更多的是看完小说后引发你的思考。
《白夜行》让我思考的是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查阅东野圭吾老师的资料,发现《白夜行》的创作时期已经是他写作的三个阶段中的后期,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更多的涉及到的是社会和人性,运用的笔法也更为精妙,把看似偶然的事件巧妙的写到一起,把本不相关的情节就那么顺利的安排在一起,内心的缜密逻辑的强大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为之惊叹。也很庆幸思考到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其中一部分。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最开始接触这个命题的时候还是初中,印象中这是一个辩题。《三字经》我们都背过,“人之初,性本善”更是人人都能背的出来的几句。好像从小时候开始,接触到的都是人性本善的定论。然而,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认可的是人性本恶。
关于人性本恶还是本善之前就与别人进行过辩论,因为我认为的是人性本恶。关于人性本恶的认知上,觉得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可以解释的通。人性本恶,正因为如此,教育的重要性才更能凸显出来,是教育让人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发现真善美,变得真善美,而那些表现出来的恶是因为本性没有被真善美匡正,仅仅是表现出来本来的面目而已。
《白夜行》中从孩童时代开始的犯罪,在最初的最初,谁也不曾想到,会是两个孩子所为,因为孩子在大众的眼里都是单纯善良美好的代表,但往往被忽略的是孩子的单纯善良美好是教育出来的,是通过后天改造的,而不是本来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自然人,而作为自然人,具备人的属性就再正常不过了。可怕的不是孩童时代的犯罪,而是孩童时代的犯罪未被发现,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在犯罪的过程中伪装出来足以迷惑99%的人的假象,甚至于把自己所经历的噩梦般的遭遇同样让无辜的人也遭遇,而这最原始的犯罪动机也是由于自己的遭遇所致,而自己的遭遇也是由于人性恶的一面的人带给自己的。
反思当下,越来越多的熊孩子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家长的教育也被推到风口浪尖,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家长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家长教育的缺失却也尤为明显。前几天被一个小孩在白色的鞋上留了一个黑色的鞋印,让我诧异的是当时孩子的母亲对小孩说:你看,把阿姨的鞋子踩脏了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从头到尾,孩子他妈没有对我说一句对不起,更没有告诉并且要求孩子对我说对不起,大概在他妈妈眼里这没什么,根本就不是什么事,所以也根本无需向我道歉。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小时候偷针,长大抽筋。这句话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听到过得,当时不明白具体什么意思在那天突然觉得有了新的感悟。在孩子没有辨别是非能力,没有办法分清善恶的时候,家长有义务也有责任引领孩子明辨是非,向善弃恶。
接受人性恶的观点并不是说内心有多阴暗,有多消极,有多悲观,而是更早的认清社会存在的一些合理性和必然性,更早的明白一些道理,更早的接纳残酷的现实,人性的险恶。接受人性险恶的观点认同人性险恶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不是对社会对人抱有敌意,而是在面对这些的时候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因为,有一些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最后,截几段《白夜行》中的句子:
人生也一样,有白天和黑夜,只是不会像真正的太阳那样,有定时的日出和日落。看个人,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在太阳的照耀下,也有些人不得不一直活在漆黑的夜里。人害怕的,就是本来一直存在的太阳落下不再升起,也就是非常害怕原本照在身上的光芒消失。
我从来没有生活在太阳底下过。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你明白吧?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我不怕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