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观之,《老子》1天地之始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老子》又称《道德经》,短短五千字的言,语构成中华文明的一块重要基石。鄙人自知才疏学浅,然偶有所得,不愿了了而过,信笔于此,贻笑阅者。自知注解本书者更是不计其数,同于他人自当略述,偶有挂羊头买狗肉之嫌,井底之蛙,万望海涵。

     道为天道,非我辈凡夫所论之道。人所述之物,可称为为名,为誉,为虚形,然万物自在于存,不遵任何,只守天道,“人”自身约束而成人,人自我精神之约束、分别于是物便有了名,故说万物无名为始,有名而为母。于人而言,处于空虚,方可看到万物纷繁变化之美妙,处于运动之中方可看到万物变化精微细致之处,存于身便是经验。有无、动静、虚实等等相对之物,皆是于天道而出,因“分别心”,约束力而被分化,相对之物相互运动便产生的深远悠长的变化,万事万物皆是由此而出,而演变。

     物,且称为物,与人的意识相区别且也不论人之精神是否也为“物”。天道存于物,然物若是不动,完全静止之状态,则此物不存在,一动此“物”便存在。物一变化,便是与他物存在动静之分,差别之说,自身而言有动静,加速减速之说,现在可以把此两者区别划分为阳阴之通说,阳为动、加速,阴为静、减速,而我所说的此时的物之阴阳便是万事万物的根基,它构成了万事万物的纷繁变化。

     对于人而言,处于万物之中,心的分别产生了人便进步了,把分别心固定便产生了名字,荣誉、高尚、卑微等也便产生了,人便开始不断的追求人心目中的高尚、荣誉。认为的美好所趋向的便是阳,所躲避的厌恶的便是阴,构成了人最基本的价值观,人的行为运动也便以此为根基开始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晚我失去了一个肯为我讲故事,听我话,关心我心疼我的人。不知道怎么给他定义,无法把他放在普通朋友的位置上,也不能将...
    格子Y阅读 1,027评论 0 2
  • 本赛季至今,那些在过去比赛中表现并不突出的球员似乎突然集中到这个赛季才爆发。这无论是加盟新球队或是球队战术体系改变...
    zoneball阅读 1,826评论 0 0
  • 每一次的失望都伴着心疼,大概是因为我还是爱着你。 一个人能如此反复的原谅一个人,大概她是真的依旧爱着他。 我想我还...
    Me走路带风阅读 877评论 0 0
  • 李笑来说,“写作的过程是输入-处理-输出三个过程,处理精彩则输出自然精彩。” 处理就是思考,思考的质量提高,产出了...
    钟西贝阅读 4,712评论 12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