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日历,还真不知道昨天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今天腊月二十四,南方人过小年。不知道这是地域的差异还是因为旧时传统延续的缘故。古时,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儿时,每到小年,村前屋后,总是会零星响起鞭炮声,那是贪玩的小子,耐不住,偷偷把过年的鞭炮拆散了,一个个偷着放,大人呢,因为过年,也就睁一眼闭一眼,难得的放松孩子淘一淘,临近饭点,鞭炮声会密集多了,也许是有亲戚走动,也许是庆祝下餐桌的丰盛。听着这炮竹声响起,就知道春节要来了。
如今依旧是过年,但是年味好像淡了许多。有人说是因为保护环境禁放烟花爆竹的原因,这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更多的是心情吧。其实节日没变,变得是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
于是念旧的我,企图重拾记忆中的那些旧习俗,在心中年味尽量浓郁。
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也被称为灶王节。民谣有云:“辞旧迎新小年忙,擦窗扫地净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如今的孩子看到的都是电磁炉、燃气灶。想象不出灶的模样。要知道在以前,一家支口灶,可是一件大事,灶支得好坏,不仅影响饭菜,还影响一家的运势,更何况还有个灶王爷住着呢。
传说灶王爷生前叫张生,家境富足殷实,可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最终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不少地方会准备“糖瓜”、甜点等食物,为得是让灶王爷嘴甜上天言好事。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在北方赶集更是小年前后最热闹的存在。不同于平常五天一小集十天一大集,小年前后集市连续,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赶集。理发剃头的、扯布砸鞋的(砸鞋掌)、炒菜喝酒的,一应俱全。大姑年小媳妇总是流连在布摊、成衣摊前。平时不舍得,过年总会奢侈一回,扯点花布买件新衣,至少也要买块花头巾。男人们,则要求简单许多,衣服鞋子自有媳妇张罗,不用操心。三五成群的坐下,难得炒个菜,喝点散酒,聊聊一年的营生、吹吹牛,媳妇们忙着买东西,自然没空来数落。随父母出来的半大小子们,在大集上躲猫猫、砸摔炮,疯跑着。
小年里,老人们大都在家里忙碌。清洗锅碗瓢盆,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干干净净迎春节。这在北方称为“扫房”,南方也叫“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来年大吉大利,只有村中懒汉,啥都不忙,睡到日上三竿,才袖着手,要么在村里闲逛,要么找个背风向阳的草垛晒太阳。
小年开始,要忙的事多着呢,大人、孩子都要洗澡、理发,谁不想干干净净的过年啊,所以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包饺子、蒸年糕、搓团子、炸丸子、杀年猪、灌肚肺、写春联……各地风俗习惯各异,但忙碌都是如此,忙年,忙年,因为富足了才要忙,这也是各家虽忙碌却满足的原因吧。
冬藏转春生,小年小团圆。
新年更近了,愿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