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的基础体温

在聊《草房子》之前,我想借用毕飞宇教授的一个词:作家的基础体温。

毕飞宇说: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础体温一样,每一个作家也有他自己的基础体温。

他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里头,基础体温最高的作家也许是巴金。这一点我认同。巴金的成名作《家》,不管是叙述语言还是主要人物的语言,情感一泻千里。我是在中学时代读到这本书的,当时一下子就被巴金书中的热情给煽动起来了。

那么基础体温最冷的作家是谁呢?毕飞宇认为是张爱玲,认为张爱玲冷到了骨子里头。这个评判,我是极度认同的。当时在大学读的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周末窝在卧室里看了一上午,出去吃午饭的时候,阳光灿烂但是内心极度压抑。直到看到毕飞宇的这个“冷到骨子里头”的评论时,我才理解了当年的那种压抑来自何方。

绕了一圈,我们回到《草房子》上。虽然毕飞宇没有点评曹文轩老师的基础体温是什么,但是我能非常明显的感受到,曹老师的基础体温,应该是温暖的,而且是阳春三月的那种温暖,很让人舒适。

整个《草房子》里讲述的故事、刻画的人物,无一不是在体现着人性、人情中的真善美。书中有非常多的感人的细节:细马在邱二爷去世后,自己当家做主卖树买羊;杜小康和父亲在芦苇荡赶鸭;温幼菊老师给桑桑熬药、唱无字歌……这些细节让《草房子》变得非常感人,让人觉得非常温暖。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教授曾经说过,当代的一些作家,都有养育自己的故乡。他们生活过的乡土各有特点,因此他们的叙事背景会比较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的特色,给了他们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可能。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阿来的《尘埃落定》无一不是以自己生活过的故土,故土中的人情世故作为叙事的基础的。

《草房子》中描写的油麻地,有水气氤氲的河流,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有冬暖夏凉的草房子。这个故事背景,也是曹老师从小生活过的故乡。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江南人的温婉,必定会成为曹老师叙事的基调。当作者用个人生命进行叙事的时候,这种融入到作者骨头里的故乡基调,必然会充盈到字里行间。

所以,曹老师和他的《草房子》,温暖如阳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