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一些公众号在埋怨如今信息社会,人们习惯快餐知识而不好好学习。这里的快餐知识我指的是往往用时才百度的知识,随时用随时忘,多方便。
我看到这一段话,故而留意录了下来,
“海量信息冲刷一切,世界前所未有地透明,守着搜索引擎,想不到钱锺书陈寅恪。给我十秒,什么都查得到。然而查到了也就是查到了,哪有什么惊喜可言,铭记更是奢谈。下次再用再查,永远可以探囊取物,也永远两手空空。”
作者……我忘了,反正不是我写的,是别人写的。
我刚看到的时候,也觉得写得太有道理了,听他的,可是结合今日感悟,总觉得有些东西仔细琢磨琢磨,还真不一定是那回事儿。
我不想批判快餐知识了,因为我发现我自己辛辛苦苦学过的东西,转眼我也就忘干净了,如果嘲笑学习快餐知识的小伙伴,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又何必过分苛责。
故事还要从一次小小的复盘说起,笔者不才,每天爱搞搞打卡活动,还作死的不止搞了一个,就是天生喜欢虐自己的那一匹,没有办法。笔者今日复盘本周每日所学,发现每日打卡的英语,只看原文,那真的是,除了周五的打卡内容略微熟一点,其他的,真是笑问客从何处来啊,或许它还记得我,我却早就将它扔到爪哇国去了……
经过今日之复盘,笔者有些小悟,乐意分享。
叔本华先走过来,白了我一眼,扔下一句话:“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我默默对自己说“不假思索的打卡或流于形式的学习,所学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笔者用以自省。
其实通过艾宾浩森的遗忘曲线分析,知识学完最好能在20分钟之内复习一次,重复重复,不断重复,才会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而变成长时记忆的过程,需要有检索信号,需要编码,那是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我当然不能奢求自己拥有像撒贝宁一般的“照相机记忆”,故而今日复盘,倒是也并未过分苛责自己,只是心里还是会对自己失望罢了。总觉得是自己用心不够,所以才没记住,而我晚间要来分享,读书是为了记忆还是忘记,不是为了给自己开脱,而是想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从小到大,笔者虽说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更做不到了,但是笔者一直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激励自己,而今我通过一周复盘而发现自己忘记的这么干脆,这么一干二净的,我该如何自处呢?
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了记住还是忘记?如果说读书为了记住知识,那么电脑可能比我们要做的好多了,可是为什么我们人类能统治世界?哈哈哈哈。
我如果说读书是为了忘记,诸君听了,还不要笑死。
其实我却认同,不知你可否听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你可否理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知你是否真的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我看来,读书或许并非只为了记住,那不就是个背书机器,有啥可羡慕的,以后电脑会做得更好,人类可贵的是思考,思考是从背书里来的?不能否认,还得背诵默写全文。但是最终进入骨子里的或许不再是具象的诗文了,而是一种沉淀下来的思考维度。从实到虚,从记住到忘记,这是今日之不成熟的领悟。
我一直提倡大家多读书,也不是为了让你记住知识,而是到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
举个栗子,方便消化。从上学开始我们做阅读理解,我们写作文,有完美的答案吗?即使是严谨的数学,物理,目前答案标标准准,安能知道以后哪天现有理论就被推倒了呢?
别跟我扯什么古文全文背诵哈,那你要忘记,总得有东西可忘才行,而且这里的忘记指的是内化,把别人的变成你自己的,不要总是只记住别人的,你懂不懂。
若是一味追求记住,就成了不懂书之魅力的书呆子,读书是要不断升华和思考的,读着读着,总觉得还会再出来一箩筐的思考,读者可莫要嫌我唠叨。
这里就今日所写做个小小的区分,其实有些东西没必要认得那么真,即学即用的对待一般知识也没什么不好,难不成我此刻就是要知道这个人的理论,好用来做个事情,我就上网百度下,把这个事情做好,就错了?知识获取上,所有知识都从神儿似的,日日挂在嘴边,我可不是要疯了?
况且知识真的不是一学就会的,除了那些小天才们,我不想举例,我会嫉妒得变成酸柠檬。
这时候要用一个作家或者诗人,查出来用用,下次读本书又看到了,是惊喜。后来很感兴趣,故而去看了他整个生平和作品,这么循序渐进的爱上,不是很好嘛。
说了这么多,总之一句话,知识绝不是一动不动的搬到脑子里,需要内化,需要忘记。
知识的学习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遇到它,了解它,搞定它,它才可能有机会被你看得透透的。
就这两点,没了。
风乎舞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