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悠扬
还记不记得上一次遇见家乡的春天是在什么时候?
三年前。
自从家乡的四季只剩冬夏以后,我已经有三年没有见过家乡里的春天了。恍然惊觉又是一年人间三月,第一次听《后继者》是在毕业后的某个夏日,“好像后来我们都离开,各自生活在喧嚣未来。”
后知后觉才明白歌词写下来的青春就好像我们每个人真实经历过的青春,那些我曾以为的长路漫漫竟然过得如此之快。
三年前的春天,我在黑暗的夜里挑灯苦读,我只知道那时唯一的目标就是摆脱数学去学中文,却未曾预料到其实自己也并不擅长汉语,更未曾预料到三年后的今天自己还没有升到大三。
我常会想到因为自己的拖沓脚步慢了一步,当年同坐一个教室里的许多同龄人已经开始实习开始工作,在医务室里在市场营销部里,在北方在南方,在某个我从未驻足过的远方。
而他们中的有一些和我一样大,还有一些比我年纪小。
我是一个一停下来就会觉得很焦虑的人,我理想中的生活总是被大大小小的计划填充的满满当当,其实过了很久我才开始慢慢接受我已经落后一步的事实,就像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总算弄明白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有我自己的节奏,没必要跟上其他人,慢就慢一点吧,或许走得更远也说不定呢。
三年前的春天,那个十七岁的孩子总觉得成年是个很宏大的词语,总是以为到了二十岁的年纪就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那一年,在离家不远处的那所中学里,我的语文和英语学得最好,而三年后的春天里,学着中文和英语的我每天都在自我否定又自我肯定,你可以的你一定可以的。
说白了只不过是自己安慰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后来渐渐接受了身边的一切不如意,人生本就是如此,别总是期望太高。
儿时的科学家梦想和改变世界的愿望都被抛之脑后,别人问起就说想要一份安稳体面的工作,再到最后开始闭口不谈。
年龄越来越大,快乐越来越少。
高中某个上完晚自习后的夜里骑着自行车回家兴冲冲地上楼吃完妈妈准备好的夜宵。
大学某个周末的夜里出门看见美食街里的食物竟也觉得索然无味,潜意识里告诉自己晚上不能吃东西,身材不能走样体重不能增加,要学会养生要照顾好自己,和很多垃圾食品说了再见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兴高采烈只要想吃就一定要吃到。
果然,长大还真是有变化的。
去年冬天我上完了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晚自习,从此夜晚的时光都属于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人会管你了也没有人会逼着让你写作业了。
大学里的图书馆不错,自习室不错,每天学到的课程也不错,但始终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说实话也到底不愿意回首过去那种被集体囚禁的日子,或许只是少了专一,做什么都要靠自律二字,你不再像从前那样眼里的目标只有考试,你可以写文章可以做兼职可以拍视频也可以去旅行,只要你愿意。
也许一切皆有可能。
记忆中那些年模糊的片段,就像风筝断了线。
我是花匠也长了翅膀,尽管后来我都已经遗忘,当初是怎么开始飞翔。
时间带走了一切,但或许有些东西却从未改变。
本来在骨子里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人,并不会按图索骥照搬照抄过来人的生活,又怎么会在哪里安稳地过完一生。
人总是个很纠结的矛盾体,渴望惊涛骇浪又没勇气跳得出本有的圈子。
打开日记本翻着看看曾经的自己,衣食无忧未免有些强说愁,以前的本子里写的多半是抒发情感的语句,现在的本子上大多变为日程和计划,什么事情做了,什么事情没做以及什么事情不该做。
我们慢慢长大,从感性变成理性,但活得太通透倒也不见得是好事。
最近看到一段话觉得说得很有道理,青春之所以结束,其实并不全是因为年龄,而是你放弃了它的那一刻。
当我们屈服于世俗,忘记了正直,习惯了麻木,摒弃了热血,丢掉了一往无前的勇敢和愚蠢,甚至心安理得于自己的苍老和憔悴。
我们的青春,才真正的落幕。
如果还有希望,你希望2023年的自己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