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三十六):因为经历,所以懂得。
光绪元年,在洋务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丁戊奇荒”却也在清朝北部省份悄然爆发,一场二百年未遇的旱灾绵延北方五省,大旱持续数年之久,北方大地饿殍遍地,千万人陨命,以至于当时不到三十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斤明码标价的肉食。作为受灾严重的河南省官员,袁保恒领命赴河南帮办赈灾,作为袁世凯的叔父,他的随行人员中包括年仅十八岁的袁世凯。
对于这次随行,袁世凯可以说对晚清庙堂之间的勾当大开眼界,各州县谎报灾情只是最常规的戏码,借口赈灾而中饱私囊是更进一步的发挥,而高端的作秀则会设置几座粥厂,但是锅里的清汤寡水是常态。在这场奇荒中,袁世凯也看到了晚清格局中更多光怪陆离的景象,他的叔父袁保恒也开始理解前人河南巡抚为何会被罢免,清廷允许的钱粮久久不到位,每一份焦急万分的请赈奏折,“部议”流程旷日持久,即使通过了,还有户部这座大山需要翻越。
而且对于下拨的一笔赈灾饷银,如何行之有效的发放也是一个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挨累不讨好的苦差事,但是袁保恒曾凛然无惧正色道:“岂因艰危所阻。”在袁世凯眼中,叔父也确实是尽力了,5个多月的辗转奔走,对于赈灾银两,袁保恒未曾私用一文钱,所有的开支都从自己并不富足的俸禄中支取,他遍访富人募捐钱粮,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名誉担保,但是收效甚微。
望着公署内请求赈济的文书堆积如山,袁保恒寝食难安,然而唯一能做的只有终日枯坐。数月的时间里,袁保恒虽然殚精竭虑,甚至散尽家财用以赈济灾民,但仍是杯水车薪,以至于抑郁不堪,其后在视察灾区时又感染了瘟疫,最终死在任上。清廷对于这样廉洁奉公的典型自然给予表彰,区区一个侍郎却给予了“文诚”这样稀缺的谥号,似乎是光耀门第的殊荣,然而袁世凯的心境却是冰冷的,他知道这一切热闹浮华的背后只是文饰过非,他感到整个晚清天下的冷若冰霜。
在叔父死后,袁世凯仍在帮办赈灾,目睹了底层真相的袁世凯开始真正变得少年老成,而出色的表现也令新任的河南巡抚徐宗瀛颇为器重,给予月俸30两的高薪,但被袁世凯婉言谢绝。他目睹了清朝粮仓中的“夹心仓”,目睹了流水的清朝大员,铁打的仓鼠横行,官粮中夹杂着石灰、瓦砾,这些瞒天过海的把戏成为常态。所以袁世凯宁愿自己辛劳奔波,也总是将赈灾物资亲手送到灾民或者当地可靠的士绅手中,袁世凯可能也会在心里问自己,这一切真正的原因所在。
最后在叔父的葬礼上,周边的灾民听说袁侍郎累死于任上而痛哭流涕,只有披麻戴孝的袁世凯在此时是平静的,但是他的心中也有着万千疑问没来得及问叔父,最终只凝聚成了两个字在心底颤抖:“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