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只会赚小孩子的零花钱

    我经常写文章声讨网络游戏,却惹来了麻烦。

    一个经营网络游戏的公司把我告上法庭,索赔五十多万。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我的文章里提到“网络游戏只会赚小孩子的零花钱”…



    我说错了吗?先看一段往事。

    疫情刚刚开始的2020年4月24日,深圳市南山法院查封、冻结了老干妈公司一千多万的财产,瞬间引发热议。

    事件的起因,是深圳某知名网络公司起诉老干妈公司,认为老干妈拖欠了它们大额广告费。

    该公司以经营网络社交软件和网络游戏为主。

    事情发生之后,老干妈迅速发布声明:“某某人上当了,我们没有委托它们做过任何广告”…

    老干妈公司立刻在贵阳报警,事件经过很快就查清楚了。

    三个骗子伪造了老干妈公司的印章,冒充该公司市场经营部经理,与那个网络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便获取推广活动中配套赠送的网络游戏礼包码,通过互联网倒卖非法获利。然而,它们的游戏礼包卖不动,没赚到钱,只好一再拖欠网络公司的广告费用。

    而那个网络公司也没搞清楚问题,直接起诉到法院,查封、冻结了老干妈公司的资产…

    闹了一场大乌龙。因为那个网络公司的业务以网络游戏为主,网友们于是冷嘲热讽。最具代表性的一句,是“赚了小孩子的零花钱,还想赚老太太的养老钱吗…”

    经营网络游戏的公司只会赚小孩子的钱,这是广大网友的共识。几乎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都曾经为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而烦恼过。

    而网络游戏的设计,制作公司为了使人上瘾,也花了不少心思。游戏在本身具有吸引力的同时,设置了即时反馈,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获得奖励晋级,让玩家获得源源不断的荣誉感,欲罢不能。

    过去的孩子们的各种游戏,比如踢毽子、丢手绢、跳皮筋、翻花绳,同样很开心。但到了互联网时代,同样是游戏,网络游戏的强互动、惊喜感、荣誉奖励等等游戏中设置的小细节,开启了人脑当中的成瘾开关,也成为了各大游戏公司和发行平台的财富密码。

    孩子们自制力差,很容易沉溺其中,甚至悄悄往里面充值。

    很多母亲都曾经含泪控诉:“孩子回家后,房门紧闭,手机不离手,就连喊他吃饭都喊不动,简直像是在求他…”

    很多高中班主任老师也透露:“班上超半数学生周末熬夜打游戏至凌晨,甚至有人连续两天不吃饭。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些孩子的成绩如断线风筝般下滑,体质也日渐虚弱…”

    有报告指出,长期沉迷游戏的青少年,抑郁倾向比例是普通学生的2.3倍。

    虽然很多游戏公司都出台了防沉迷规则,比如要求实名制,但这些规则反而加重了孩子们往游戏里投资的概率。

    孩子们自身无法完成实名制,于是花钱租用别人的身份去玩游戏,反而往游戏里投入了更多的钱。

    所以说,网络游戏只会赚小孩子的零花钱,这是人们的共识。

    我对我的言论负责任。它们可以起诉我,我泰然应诉。主审法官有基本的常识认知,不一定会听从它们的单方意见。

    这件事情,大家有何看法呢?

    欢迎一起参与讨论,评论区里出高人。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