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搬家系列(17)吧,那里所说的,一切都很美好我又很满足的样子……人生总是有一段时期,确实很顺很爽,老公听话,孩子乖巧,生意兴隆,父母康泰,朋友拥戴,写的文章还有人转载……
事实上,当今世代,要获得持续的满足感,哪里那么容易?谁的生活不是一坑接着一坑的?谁还不是时不时在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里迷失自己?
就算我这种能用笔斩断各种欲求的人,常常也在别人的迷茫和焦虑中不经意把自己打败了。免不了,我也会在各种问题里痛恨自己的无能,那种无助时的抓狂,虽然不会轻易流注到我的笔端,虽然别人读不到,但,这并不代表我强大到没有一滴眼泪。
我能快乐,我有制造快乐的能力,不代表我身边的人也能随时搞气氛也有制造快乐的能力,如果我的快乐没有足够的感染力,很快,我反倒会被他们的不快和负能量压下去——比如我的孩子,在高考之后查分之前这段煎熬期,又因疫情问题只能困在家里,她就会很神经很颓废地对我说,妈妈,我是个废物吗?
她的迷茫无助冲击着我那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小满足和小快乐,很快,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很快,焦虑和不安也来我身上凑热闹,我也不淡定了。
我既不能给她一个明确的方向,一个清晰的目标,叫她具体地做什么完成什么,我也不能叫她心安理得地瞎玩,整日整夜地看手机……
这个世界,谁都很需要做一件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解决空虚的事情……老实说,比如我可以写作,不用思考该干嘛,一旦空虚了,拿起手机就写,写作完全可以解决我的焦虑和危机感。
可是我能对我的孩子说,你去写作,你去跑步,你去看书,废纸堆里有好多书……
我能这样说吗?人和人是不同的,我这样吩咐她的时候,也许我解决了我做父母的焦虑,可是不一定能解决孩子的空虚问题,她还是坐在那里发愁,愁到比高考前的样子更令人担心。
也许她骨子里担心的并不是查分前这十天半个月怎么过,也许她在想她的志愿填写会纠结到何种程度,也许她一下子落寞,只不过是想起同桌借她那十块钱没还就毕业走了……谁知道呢?
在情绪的坑里,我们连自己都无法理清自己,又怎能去理清别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思想,一种能解析情绪的思想……那个思想,在哪儿呢?
那是谁说,人类文明在进步,社会制度在进步,科学技术也在进步,唯独智慧和思想没有进步,也没有更新,一直是旧的。
对,记起来了,是刷抖音听到的,那些话被我拿来第二次创作,没办法,他们说得太棒了——
“我们不敢随便说,啊,我有一个新的思想……那顶多是你的想法,是你在前人的智慧里“洗稿”而成的另一句话”。那所谓的“想法”,只是先人们早已总结出了的一个观点。
常常都是这样,我们一旦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所有的思路总要倒回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身上找答案,从印度释迦牟尼的佛教里解疑难,从中国的儒道学说里找方法,还要从犹太人的塔穆德里找出路,找智慧。
我们可以倒回去,在思想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倒回去寻求古人……古人说,等候,无为,默认,听从时机,而我,只记得圣经这样劝导我们说:默默等候,忍耐等候,像劳力的农夫等候春雨秋雨。
春雨秋雨不是我说要下就下的……那就是说,我,干燥的心灵,唯有等候,那才是出路。
现在,我若抓着焦虑和迷茫两种情绪不放手,那断是找不到出路的。因为这两种情绪,你越是刻意去解决,它越发突显,越发让你措手无策……
这些情绪就像感冒,感冒能彻底消灭吗?不能,它一直与人类共存,我们只有经历它,时不时地经历一下,经历时会有感觉,经历过后它也没显得那么可怕。
于是,我不再寻求彻底解决焦虑和迷茫的良药,这药也不存在,倒是这些存在的情绪在向我生生地表达另一个信息:我们这一生,会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一都要解决的……有些是我们无能解决,有一些,根本不需要我们解决。
与情绪对抗,不如与情绪共存。
我静静地看着孩子焦灼不安,看她还能在不安中挣扎多久。我知道这种挣扎,也是她必然的经历,她经历过了严酷的高考,一下子放松后的空白,自然有种断崖式的失落,我不能因为她的失落,也把自己送进一种低靡的情绪中,我没有高考啊,我这不是天天有头有序地在生活吗?
老司机了,差点被别人的情绪带进了阴沟,我去。🤣🤣🤣🤣
情绪来了,飞过来飞过去,我的心中,成信息轰炸机了🤣
今天,孩子又开心了,尽管是坑爹坑娘要钱就开心的那种开心。
所以啦,情绪这种东西,来了就来了,能来就能去,不要为情绪忧虑,与它生生对抗,不如放松自己,与之共存,前面,还有下一波在等呢!
图片
书生点评:
有些东西,是可以横眉冷对的,比如说鞭子,阴暗,无理的强权,不合理的圈子。另一些东西,是可以温柔以待的。比如说爱,宽容,理解,体恤。别相信你的情绪,这个时代谁都会听,个体的声音都很碎弱,结果往往很冷,能伤害你的,往往是那个疼你爱你最亲的人。
世界给我以痛,我把痛都写成了温暖的句子。虽然海子一生都在对抗,但,他心灵的深处,一定会有一种最本质的渴望,愿与这个世界,一一握手。
放下偏见,放下冷暴,这个时候,要复活,要洗礼,要彼此成全,要彼此成为对方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