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的小说《凡卡》,是我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的课本上所接触到的。因为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呢对文中的主人公了解的也很肤浅。今天在读了闫学老师对《凡卡》这篇文章的解读后,对于小说的主人公凡卡又有了新的认识。当然如果再去执教这篇课文应该就有更新的设计了。
首先我想谈一下闫老师对《凡卡》这篇课文的解读。严老师从这篇文章的体裁,创作手法两方面进行解读,让我对这篇文章有了全新的认识。契诃夫选择九岁的凡卡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一方面源于他认识到从孩子的角度反映现实更有力量,另一方面也源于他对凡卡这种小学徒悲惨的生活处境十分熟悉。这与契诃夫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由于契诃夫对学徒生活的了解,所以他在表现凡卡的生活处境时就显得格外真实,不论是细节描写还是环境展现,都能够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其次,在小说的创作手法上,《凡卡》尤其独到,契诃夫将凡卡的书信,写信时的回忆和作者的插叙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反衬、对比、联想、写实等表现手法,营造了繁复多姿而又真实可信的感人效果。小说最后以凡卡的梦境为结尾。梦境的美好愈加衬托了现实的残酷,梦想注定会破灭。小说在这样的梦境中结束,暗示了现实的残酷与无情,这种创作功力正式契科夫作为一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超越一般作家的地方。
基于以上解读,严老师对教材又重新进行了整合,设计了以下教学板块。第一板块凡卡的遭遇。主要是通过阅读文本,初步了解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由哪几部分,并通过着重阅读凡卡的书信来了解他在莫斯科当学徒的悲惨生活。第二板块是饭卡的渴望。这个板块的教学主要是在第一板块了解了凡卡悲惨遭遇的基础上,通过凡卡在书信中对爷爷的哀求,以及他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来感受凡卡内心的渴望。进一步理解凡卡在莫斯科所受到的非人待遇。第三板块是凡卡的结局。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是结合凡卡的梦境和爷爷的处境,讨论凡卡的命运可能会出现的几种结局。第四板块是作者的创作。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领略契诃夫小说创作的魅力,感受《凡卡》作为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闫老师对于《凡卡》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真正的从文本出发,从小说创作的本真出发,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经典的妙处,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我想这样的设计才应该是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设计。
反思自己面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根本没有深入去研读某一篇课文背后所暗含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题材,表现手法等。那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与闫老师研读教材后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相比就感觉非常的肤浅了。所以说以后呢,在研读教材这方面,我一定会再下功夫,因为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