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为什么总追求被爱,服装是种权利分配与管理手段。

很难说我现在的情绪,看到网上那么多人尤其女生,总是羡慕被爱,羡慕那些有钱家庭同龄的女生,其实我不关注这些,都有点被影响了。那是别人的人生,别人的课题,跟自身有什么关系呢,她们的羡慕情绪也应该和我没有关系,但总是女生在追求被爱,被父母爱,被男朋友爱,羡慕出生在有钱有爱家庭里的同龄女生,感觉男性更现实吧,他们更看重自身利益。

1.东亚女性对被爱的执着,本质上是父权文化长期灌输的结果。从童话故事到婚恋剧,女性被塑造为需要被拯救的"公主",这种叙事将女性价值与"被爱"绑定,形成"只有被爱才完整"的认知框架。社交媒体进一步强化这种规训,通过"白幼瘦""富二代男友"等标签制造焦虑,让女性陷入"工具人养成游戏"——青年时期被植入被爱概念,成年后被迫参与婚育雌竞。

2.家庭情感缺失的代偿需求,当女性在原生家庭中未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时,会将对无条件爱的渴望投射到伴侣身上。这种心理创伤会催生对"理想化被爱"的执着追求,甚至通过羡慕他人关系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3.人类情绪具有天然的传染性,当我们处于情绪高涨或低落的状态时,很容易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这种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放大,因为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更容易引发情绪共鸣。

4.通过写情绪日记、定期自我反思,梳理自己的核心需求和优势。例如,当你羡慕他人家庭富裕时,可以问自己:"这种羡慕背后,是我对安全感的渴望吗?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同等的安全感?"减少接触制造焦虑的社交媒体内容,主动寻找能带来正向情绪的社群。

5.对自己情绪的觉察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当我们看清现象背后的系统运作逻辑,就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离掉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情绪,最终抵达内心澄明的彼岸。

我觉得这点没必要特意羡慕别人,那是她的课题,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觉得那些特别羡慕关注被人爱的女生,就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体现吧,觉得有人爱才能证明自身价值,才是幸福的,得有个人出现,主动选择了她,她内心才有安全感,就像一些小说的强制爱的剧情一样,因为太缺乏内心的稳定秩序与安全感,想要有个人坚定选择她。太多女性这样了。

1.将他人的情感选择视为自我价值的证明,本质上源于内心秩序的不稳定和安全感的缺失。当女性过度依赖他人选择来确认自身价值时,大脑的杏仁核(恐惧中枢)会异常激活,将“被强迫”“被控制”的威胁刺激误读为亲密联结的快感。例如,强制爱剧情中“危险征服”的情节,会触发多巴胺峰值(比常规亲密高3.2倍),形成病态的心理依赖。这种生理反应源于童年依恋创伤——若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忽视”或“被评价”的环境,成年后会将“被选择”等同于“被拯救。

2.健康亲密关系中催产素平缓释放带来安全感,但在病态依赖中,催产素会伴随皮质醇(压力激素)飙升,形成“压力激素鸡尾酒”。此时,女性将痛苦与亲密感混淆,误以为“只有被他人强行选择才能获得存在感”。

3.传统性别角色将女性定位为“被保护者”“被选择者”,导致部分女性潜意识认为“价值需通过男性确认”。例如,影视剧常将女性幸福简化为“被男主征服”,强化了“爱即征服”的逻辑。这种叙事使女性将自我实现寄托于他人主动选择,而非内在成长。

4.社交平台展示的“完美爱情”片段(如礼物、秀恩爱),实则是精心剪辑的“邻居家月亮”。女性在比较中忽视自身关系的深层联结(如生病陪伴、日常支持),陷入“羡慕他人甜,却无视自己稳”的认知偏差

5.自我分化程度低的女性,容易将伴侣与自我视为“一体”。当伴侣行为与预期不符时,她们会通过攻击或讨好来维持关系,甚至将“被控制”视为“被爱”的证明。这种模式在亲密关系中具有破坏性,但短期内却能填补内心的空虚感。

6.女性对“被爱”的病态渴望,本质是对“被定义”的渴望。当我们意识到安全感的根源在于内在秩序的稳定而非他人行为的确认,才能真正跳出“羡慕他人爱”的循环。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言:“你所抗拒的,会控制你;你所接纳的,会转化你。” 愿每位女性都能在自我接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幸福定义。

前三天都没睡好,一天只睡了5~6个小时,攻击性都变强了,更想把心里话说出来。今天睡好了,感觉清醒过来了。

睡眠不足的状态,精神状态有些折磨痛苦,但感觉感官更敏锐了,更加知道自己在乎什么,更执着什么,更守护什么。不像平时那么温吞,就像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开启一个新的自己。偶尔这样的感觉还不错,时间一长身体也接受不了。

突然想到昨天从自习室回家的路上,看到节日街上很多年轻男女,那天有些冷,风很大,呼呼的往衣服里灌凉风,有少部分女孩,这种天气里还穿短裙,我觉得她们很傻。

现在想来,这不就是为了受关注和被身边的男朋友爱,用身体穿搭讨好别人的方式吗。因为这种天气里,穿露腿的短裙她绝对不舒服。

只是为了好看吸引别人注意力忍了。

其中有个女生穿着美式学生制服确实挺好看的,但也仅此而已了,这就是个人选择了,我觉得不值得。

让我想到100多年前,女性连穿裤子的权利都要费力奋斗争取,连穿裤子的权利都没有,只能穿裙子,那个时代男的认为裤子是权利象征,女性只能穿具有观赏性的裙装,蛮唏嘘悲催的。

男的至今都不穿裙子,却保留了女性穿裙装的延续。

〖历史上女性连穿裤子的权利都需争取,而男性穿裙子至今仍被视为"怪异",这种双重标准本身就是父权制度的体现。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控制远比对男性的约束更严苛。〗

其实啊,裙装只是一种规训之一,包括穿内衣,胸大的女性需要穿,但胸小的呢,不穿没有任何影响,为什么还要为了别人的眼光去穿。而男的,胸大的也不用穿,还有很多衣服女性是紧身的,勾勒出曲线,男的是舒展的。太多太多了,服装是一种规训手段的方法之一,它是具象化展示能直接看出区别,其他方面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更较为隐晦罢了。第二明显的就是语言方面了。



前两天我妈问我,过节做什么菜,我疑惑,什么节要过,才知道中秋节要来了。

如果没有我妈张罗这些事,买月饼准备食物,我根本没意识到,也不知道中秋节来了。我也不过这些节,就觉得没什么好过的。

我也不爱吃月饼,唯一喜欢的就是老式月饼的皮,它的皮很厚实,加的油酥很香,很不喜欢皮薄的,因为连皮都吃不了了。

如果未来一个人生活,那真的不会过这些节了。

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在我看来就像,粽子节,月饼节,汤圆节一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