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某校根据初三年级学生报名情况,准备压缩一个教学班。到底解散那个班?最后还是“成绩”说话,将期末考试成绩居于最后的五班作为压缩的对象。分班前夕,班主任到教室宣布了学校的决定,引起学生一片反对之声,学生坚决不同意解散自己的班级。班主任、年级组长、主任,还有校长轮番上阵,僵持了半天时间,学生还是不愿意离开班级教室。学校领导叫来了班干部,问:“为什么不尊重学校决定?”学生说:“学校也没有尊重我们的想法。”最后,学校不得不采用强制的办法将学生分流到了各班。
学校重新编班,自然有学校的考虑,学生数减少,教师不足,为了集中优势,只好压缩班级,理由很充足。况且,根据实际设置班级,合理配置教师,这也是学校工作范围内的事情,由学校直接决定即可,似乎不需要和学生商量。可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问题却完全不同。学生们认为,经过了一个学期,班集体建设很有成效,学生非常团结,集体意识强烈,尽管有时候成绩会落后,但是每个同学都很努力;再说,成绩不好,也不能全怪罪到学生身上,影响成绩的因素比较多;更何况相比之下,有些班非常涣散,不如五班,事实也是如此。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但是学生往往被看做一个不成熟的群体,处于被教育的对象,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常常被忽视、被淡化、被边缘化。很多时候,教育教学工作都是站在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考虑的,为了方便管理,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为目的,为了学生发展。各种各样的公开课和赛教课现在引起了强烈争议,不是这些教学形式本身的问题,而是“为谁而教”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形式好看,为了取悦评委而教,至于课堂的主人――学生却被搁置一边,没有得到尊重和体现,没有人关心学生对一节课的感受。学校不断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加班加点,看似对学生负责,其实更多考虑的是考试成绩,是学校来年的声誉和生源,这些又都关系着财源,至于学生是否身心疲惫、身体健康就顾不上考虑了。校舍建设愈来愈豪华,越来越像个宾馆和饭店,至于对学生求知是否有用、家庭经济能否承受,就不在关心之列了。
杜威说,“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学生发展的前提就是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身体,要通过经常的体育活动保证使身体得到锻炼,通过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他们的健康。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灵,不要只给他们填充各种各样的考试题,还要通过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的心灵有所依托,通过读书,获得滋养,天天向上。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样的教育多么枯燥和乏味。给予学生适度的自由空间,给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机会,这时我们的校园才会百花争艳。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简单地认为他们还很幼稚、不成熟,学校和教师就可以代替他们思考。如果把学生真正当作主人,我们就必须考虑学生的想法,如果学生真正成了学校的主人,学生就不会厌学,不会千方百计地逃离学校,学校管理也就好做多了。
实际上,学校重新编班并非难题,一个是从班级管理现状出发,不仅仅考虑成绩,更要考虑班级的凝聚力,如果非要解散一个班级,不如解散那些一盘散沙、纪律涣散、失去向心力的班级。或者学校管理层、班主任降低身段,事先通过对话说明情况,由学生来来决定去留。如果非要解散不可,也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新的班级,给学生情绪缓冲的机会,减小压力。总之,只要能够降低站位,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最终就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谁来尊重学生?这是个问题。
发表于2007年4月3日《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