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困惑时,你会怎么做?
是向外求,找能解决问题的人帮忙;还是向内求,一个人苦苦思索。
这个世界上,你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有人遇到过,并且已经解决了。所以,你只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人,找到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的问题也解决了。
这些解决问题的人,他们可能在你身边,也可能在书里,你所要做的就是学习。
而向内求,是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潜能,可以应对任何问题。
那究竟是要向内求,还是向外求呢?
其实,我的提问本身就有毛病,人生不是简单的选择题,不是黑就是白。就像小时候看电影一样,非要搞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好人会变坏,坏人会变好。好人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
在小孩子眼里,很难理解。只有成年人,才会做出复杂的判断,不再以单一的标准看世界。
而事实上,小孩子的单一思维,也许才是道的本质;成年人的复杂思维,往往是被外物蒙蔽。所以,只有成年人才会迷茫,没听哪个小孩子说他很迷茫。
好人就是好人,即使偶尔做了一些坏事,他还是一个好人;坏人即使做了一些好事,他依旧是个坏人。
向内求,还是向外求?
我们来看《大学》怎么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只有16个字,但要解释清楚,16000个字也不够。接下来,我用我的理解做简单解释。
大学:
大学不是现在学历划分的大学。在孔子那个年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字读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也是从孔子开始,才有教无类,让穷人有机会读书,但也要带上一块腊肉,才可以跟他学习。
与大学对应的是小学。小学是学习洒扫应对,学习内容是待人接物。过了15岁,优秀的人,便开始学习大学,大学的学习内容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大学不是简单学点知识,学点技能,然后找份工作。
大学是大人物的学问,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你要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不妨花点功夫学学《大学》。
道:
大学这门学问,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方向与感悟,大学是有“道”的,道是什么?
我的简单理解是,道就是本质和规律。大学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呢?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
明明德有两个明字,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明德,就是明亮的德。什么是德啊?这很难用文字来解释清楚了,全靠感悟。王阳明的解释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良知,这良知就是明德,不学而知,不学而能。
你可以把明德想象成一颗宝石,它就在你身上,它全知全能,足以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你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要慌,只要静下心来,相信宝石的原力,去深挖宝石的力量,它能让你解决任何问题。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我们接触社会的大染缸,这颗宝石渐渐被物欲遮蔽,不再发出光亮了。
我们变得迷茫,盲目去追求外在的炫目宝石,忘记自己本身就有一颗全能的宝石,只需要把它擦亮就可以,擦亮宝石就是明 明德。
我在上面提出的问题,向内求还是向外求?答案已经很明显,向内求,去调用宝石的原力。
那是不是遇到问题,就不要向外求了?当然不是。
看过星球大战吧,绝地武士最强的力量是原力,但即使有强大的原力,在与敌人搏斗的时候,仍然需要光剑。
原力与明德很像,它是绝地武士的本源力量。不管是使用光剑,还是操控飞行器,都是在原力的驱使下。
所以,遇到困惑,要向内求,明德会指引你该怎么做,指引你去向外找方法,指引你去思考,指引你做决定。
没有内求的指引,盲目地外求,只会让人更加迷茫。
【文/范一田,所有地方都叫“范一田”,如果有价值,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