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看完了一大段文字、一段视频、听了一个讲座,好像懂了些什么,但若要你复述,你也讲不出什么所以然;
别人总能指出某篇文章逻辑有问题,然而你什么都看不出来;
兴致勃勃地讲了一大段话,结果别人一脸懵地看着你,说“你说啥?我没能get到点……”
人生艰难怎么破?结构化思考(金字塔结构)来拯救!
一、什么是结构思考力?
结构思考力是一种帮助人们察觉并改善自身思考结构的思考艺术。
它的原理很简单,用3个词就可以概括——理解、重构、呈现。
1. 理解
理解,即思考原文结构,将原本隐形的思维显性化。
理解原文有3步,识别判断加概括。
1.识别信息中的结论(观点)、理由及事实。
结论:
1.寻找指示词:因此、由此可知、显示出、所以、表明、由此得出、证明、问题的实质是……
2.关注开头结尾
3.问一问“所以呢?”
理由:
1.寻找提示词:由于、鉴于、第一,第二,第三、调研显示……
2.问一问“为什么呢?”
事实:
1.具体数据
2.具体事例
3.在理由处基础上再问为什么
2.** 判断事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观点应由事实支撑),画出结构图(如下)
注:没有事实支撑的观点可写在“序”处
3.一句话概括**所有内容
注意,一句话概括是结论,只有观点才能成为结论。
此处安利一个万能公式
在____(序中内容)的基础上,通过blabla,blabla,blabla(ABC中内容)N个方面,说明了______(中心思想)。
2. 重构
重构,即显性思维结构化,将思维逻辑构造成满足论证类比的金字塔的形式。
具体来说,纵向结构上需满足论证(结论先行、以上统下),横向结构需满足对比(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论】论证先行:一次表达只支持一个思想,最好出现在开头。
【证】以上统下:任何一个层次的思想都是其下一层次的概括。
【类】归类分组:每一组思想必须要属于同一个范畴。
【比】逻辑递进 :每组思都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1)论:结论先行
结论先行最难在于思考和表达能否得出一个结论来,怎么得结论呢?两种方法:
方法1:自上而下基于目标
方法2:自下而上寻找共性。
2)证:以上统下
上面有什么结论,下面就有什么论据支撑。上边是下边的概括,下边是上边的支撑。
3)类:归类分组
归类要满足MECE原则。
那么什么是MECE呢?它就是Mutually Exclusive(相互独立)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完全穷尽)。这可是结构思考力的核心原则哟~
4)比:逻辑递进
逻辑递进的三种常见排序方式:时间、结构(空间)、重要性。
3.呈现
即结构思维形象化,用结构罗盘来呈现你的思维。
1、配关系:比较、作用、流动、关系,四大类16种关系。
2、得图示:用相应的图示把关系视觉化地表现出来。
3、上包装:用简化、类比、整合、引用等方式包装卖点
二、结构思考力的应用
说了那么多,结构思考力到底有啥用啊?
在我看来,结构思考力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理解、更清晰的表达、不受时间及字数限制影响。
1.更好的理解记忆
结构思考力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本文开头所描述的“看书听讲后似懂非懂”的状态。
结构思考力的第一层“理解”,要求我们找出原始材料中的结论、理由和事实。找出这些元素、匹配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后,所有没有支撑的论点就都无所遁形咯!
“理解”过后,再利用“重构”,把原文结构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优化。我们就可以对着原文内容高歌“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啦。
2.更清晰的表达
有了结构思考力,我们表达的逻辑必将更加严谨,写的文章、做的报告也更能让读者、听众理解。
3.再也不用担心时间和字数限制
有了金字塔结构以后,如果有30s时间限制,就只讲第一层;3min限制,就讲到第2层;1h限制,差不多就能把所有内容给讲了!
同理,50字的限制,就只写第一层;500字数限制,就写到第2层;字数不限,就把所有内容给写了!
所以,时间/字数限制再也不是限制。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讲完所有内容,只是深度不同罢了。
三、误区
刚接触结构思考力的同学也许会迈入一个误区——金字塔结构不就是思维导图嘛!
但其实二者还是有一些本质区别的。
此处引用导师的话:
金字塔结构强调每个层级都是一个观点,保证逻辑思考的连续性。
每个层级的观点既是对上一个层级问题的回答,也是对下一个层级要讲内容的引导。
纵向上要求严谨的论证关系,横向上要求必须符合逻辑顺序。
这种聚拢性和有序性,就是金字塔结构区别思维导图和其他思维工具的最主要特点。
金字塔结构每个层级是观点,是一个完整的、能代表个人立场的句子;而思维导图的节点则更多的是越简洁越好的短语。可不要混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