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因为最近读《楞严经》,所以行文前得先给释迦摩尼道歉,弥补自己的妄语:之前我说佛教精华有一,糟粕九十九;读完《楞严经》发现,应当这样讲,如果洞察智慧的方法是一百分,那么佛法掌握了九十九,只是这个九十九上面被钉上了厚厚的毛玻璃——世人虽难以领悟,却不能武断地说释迦摩尼或是佛法不对。
古今中外,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科学还是宗教,无论是教人学习还是劝人向善,都逃不开一项核心的练习:提高专注力/精神力/意念力。
而练习方式也很相近:冥想/禅定/打坐。
回想一下我们的教育系统。从小学到大学,老师们从来都说大家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因为这是精进的要义。但是从来没有人教过学生们如何做到,似乎“全神贯注”是句咒语,学生一听到这句咒语就立刻全神贯注了。
——那些求学路中被淘汰的人,有多少人正是因为做不到专心致志、全身贯注而无法取得好的成绩?
当然,专注力只是一个附带的效用;长久练习冥想/禅定,主要是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内在平静(inner peace),宠辱不惊。
下面简要介绍自己最近冥想的心得体会及自己摸索出的新冥想方式“观脉法”。
Part I 匡正理念
冥想=不想
禅定=内心安定
打坐≠一定要坐着
*注:在本文中,冥想/禅定/打坐同义,以下统称冥想。
语言就是哲学本身,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冥想”、“观禅”、“打坐”这些词的表达方式,我一直误以为冥想需要在坐的状态下,发散思维、想像画面。
然而事实是,冥想不一定要坐(参考“观心法”),当然坐着更容易安定;冥想是不想,是没有思维活动,是只有觉知觉察,最好状态是“一念不生”(一个念头都不出现)。
*注:观心法,指的是在空闲时以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包容地“观察”自己心中生起的任何念头与情绪,要点是不参与不入戏。
Part II 观脉法
瑜伽的冥想也好,佛教的坐禅也好,起步修行都会教“观息法”(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甚至“数息法”(数呼吸次数)——前者未免过于乏味,觉知也很弱,很难保持,后者则干脆动了思维开始数数字。
当然,对于初入门者,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可以理解,但终究不是坦途。
我主张冥想/禅定应当从“观心法”开始,在日常中保持觉知和观察,以“观脉法”入定,深深地进入当下。
观脉法操作步骤:
一、盘腿结手印,进入冥想状态
二、将意识集中在人中(鼻子下、嘴唇上)区域,试着体会人中有什么感觉
三、集中关注人中一段时间后,应当能感受到人中附近动脉跳动
四、从人中出发,关注两眉之间、头顶(天灵盖)、后脑勺
五、再从后回到人中,直到感觉整个头部各方位的动脉跳动(有时还有肌肉跳动,不必在意)
六、沿头部、喉部、胸部、腹部下探,从背部再沿途向上,回到头顶
七、从头部出发,意识依次走遍四肢
八、如此往复,直到同时觉知全身动脉,则保持此状态,准备体验深度入定的滋味:)
观脉法的要领就是这样,当然前提是已经具备一些基础(所以建议平时多“观心”),否则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要觉知到动脉跳动并不容易。
此外,我另一个心得是,当练习到第八步之后,就可以将观心法与观脉法结合起来,即:在日常生活中,同时保持对身体动脉和念头的觉知。
这套方法基于佛教的“内观”(不是歪门邪道),通过这样的修习,能够提高专注力、让身心放松,同时保持思想和行为在自己的全然关注下,摆脱不良习惯;其他种种,不足为外人道矣。
供有缘者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