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共读第七天《希望》
读者朋友们,我们这堂课来分享鲁迅的野草当中的第七篇希望。
我们说从这篇开始,是整个野草的第二大部分,包括后边的故乡三部曲以及过客。总体反映了鲁迅这个时期思想的一个低音符和两个高音符,低音符就是故乡三部曲,很低层,希望是一个高调,到了过客又上扬,这个是这个时期二五年鲁迅生命的一个力度的记录。
二五年当然非常重要,对于鲁迅来说,这一年非常重要。二五年之后,鲁迅之为鲁迅之名,不需要再介绍。二五年之前提到鲁迅,一定要介绍,这是教育部佥事周树人,周作人的哥哥,到二五年之后,鲁迅就是鲁迅。这一年发生很多事,比如年初的青年必读书事件,以及这一年所发生的,比如说咬文嚼字事件。还有湖边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这样的一个事件。还有和章士钊的论战等等。这些都让这一年鲁迅的声名雀跃,赢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心。用高层文化说,鲁迅这一年意想不到的,成为了青年人的导师和思想界的前驱。甚至刚才我们还讲是鲁迅这一年还得到一个重组自己家庭的机会,这连鲁迅自己都没有想到。高长虹认为鲁迅这一年成功的,但是在70多年之后,王晓明在看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他说鲁迅这一年小程度大局了。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看待这段时间是不一样的。 这一年的元旦,也就是1925年的起点,鲁迅写作了名为希望这篇野草散文诗。那我们知道鲁迅的很多写作,具有节日性,这篇也不例外。因为鲁迅的习惯就是在每年的12月31号这一天晚上,一定要总结这一年的所有事情,把所购的书在日记当中一一列出来,做一个年终的总结。元旦对于鲁迅来说非常重要。
这一篇到底是要讲什么,比较难懂,但基本的结构还是能够细读文字可以清楚的看出来。他所说的这个发言的立足点,是在当下,也就是在五四几乎退朝的时期。他在英文版的那个序当中就讲,因为当时惊异于年轻人的这种平安,所以写了这篇东西。
我们知道1925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年代。一方面新青年解散,同仁各自走散。1925年同时我们知道在后边发生了五卅运动,又是整个中国现代进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孙中山于三月份在北京逝世,引起了很大的风潮。所以,这一年对于无论是中国也好,还是鲁迅本人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鲁迅说当时的青年过于的平安,他写这篇意在鼓励,所以取名希望。他首先回顾了这个时期以前的自己的历史,他说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没有颜色和声音,我大概老了。这一段一直到,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儿,这其实是讲他从日本回来,然后到辛亥革命,革命失败之后,他在北京大概抄古碑的那段时间。比如说,我的手颤抖着,这个在鲁迅的日记当中是有实情。他有段时间手拿不住笔,不断地颤抖,后来朋友讲要静心养性,就拼命地读佛经。这段是在讲那段历史,讲那个时候自己对很痛苦,平安,那个时候没有革命的声音。在这以前,也就是在抄古碑,读佛经那以前,那段时间自己是干什么呢?他又开启了回顾自己留日时期的立场,这跟秋夜那段非常像,又回到了秋夜的结构。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了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这就是所谓小粉红花的梦,留日时期的那种好歌狂热,最后怎么样都空虚了,失败了。所以希望,希望,大家注意这篇反复出现希望这个词,有的是肯定,有的是否定的。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日本时期的那一段历史,对于自己来说非常的好歌狂热,非常的热血,最后都归于空虚。所以耗尽了我的青春。说我的青春耗尽了。但是还有身外的青春,来到了五四,说五四的那批年轻人怎么样,他们又似曾回到了我自己的年轻时期的那个好歌狂热,虽然很渺茫,虽然是废驰在地狱边上小白花,但是也依然是么?是青春,所以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这些都是类似于废弛在地狱边上的小白花,那种希望的东西,虽然非常微弱,就要将对了,但也是色彩,也有希望。然而现在怎么样?太平安了,连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你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了吗?世上的青年都老了吗?都衰老了吗?这个时候,当然这是鲁迅此时此刻一个心境的写照。那怎么样?既然身外的青春没有了,那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虽然衰老了,但是我重新上阵。也就是鲁迅重新出发,可是这个时候类似于秋叶当中那个吃吃的笑声,那种嘲讽自我的、多疑的鲁迅回来了,这次不是自吃吃的笑,而是什么?是裴多菲的希望之歌,这个希望之歌,这个法语是绝望之歌,希望是什么?希望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少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这几个效应,在这个地方,他和秋夜当中的半夜吃吃的笑是一样的。它真正的是什么?真正的是我要肉搏,一直伸出的刺木,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你行吗?这个声音又来了。到这个地方,这个结构跟秋夜很像,希望这篇毕竟不是最开头的那个起笔,所以他的文字继续往下走。他马上说了什么?说了一个希望之歌,真正的希望之歌,刚才说到希望,希望之歌是绝望之歌。这个时候说的真正的希望之歌,他说这个希望之歌当然是裴多菲的,裴多菲对这个希望之歌,也就是绝望之歌,他其实也持保留态度,裴多菲怎么样,也面对着,暗夜回顾茫茫的东方,说了一句话,说了什么?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句话是鲁迅非常凝聚的一句概括。概括的是裴多菲的一封信,这封信具体内容讲什么?裴多菲说自己在一个小城,我的朋友要结婚,我要在规定时间赶到另外一个城市。因为距离很远,我必须要骑匹快马,强壮而快的马匹才能把我驮到规定的地点,在规定的时间当中。结果呢,我得到了一匹瘦马,我当时很失望,甚至绝望,我觉得肯定在规定时间不可能抵达参加朋友的婚礼,可是结果怎么样?意想不到的是,这匹令我绝望的马,把我准时驮到那个地点,参加了朋友的婚礼。所以裴多菲说,不要对绝望过于绝望,绝望也跟希望一样,是一种虚妄的东西。鲁迅非常简洁的用箴言式的方式把它说了出来,绝望作为虚妄,这与希望相同,这里面落脚点是在希望,绝望它没有那么可怕。这句话我们知道,后来被日本的村上春树化用了,就是没有完美的,没有绝对,或者说没有完美的绝望,也没有完美的希望,一切都是虚妄。那么最后怎么样?我还得在这个不明不暗的这个虚妄当中,我不妨去寻找身外的青春。但是这个身外的青春,依然很渺茫,青年们很平安,这个时候最后又回还往复又来了一次,就是依然要我一直伸出的刺木,去肉搏这虚空中的暗夜,最后一笔很有定位,突然笔锋一转,就是这个暗夜真的有吗?暗夜在哪里呢?很有意思,又回到了那句,所谓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以这句话为收束。第二次回到这句话,重点不是落在绝望,也不是落在希望上面,而是落在虚妄。其实就是对世界,对于当下的体认,有所变化的,不是那种所谓的虚无观,认为这个世界黑暗的不得了,那样就是绝望,就是太完美了。你知道鲁迅在这里讲是不要对绝望绝望,绝望也是一种虚妄的东西,也就现实是一个中间的状态,很有意思,这个跟秋夜稍微有些变化,隐含了鲁迅这个时期的思想的一种非常细微的这样的一种发展,对于现实的一种重新的认知这样的一种状态。
这是我们这期的分享,谢谢读者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