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孙俪,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娘娘形象深入人心,却不知在2015年拍完《芈月传》后,孙俪曾经不再打算碰触大女主题材的古装剧,直到2017年导演丁黑拿着《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剧本找到孙俪,孙俪才打破自我设限,又演起了古装剧,再次饰演了一位“女强人”——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塑造了一个敢作敢为、有勇有谋、诚实守信的独立女性形象。
得益于孙俪的诠释,安吴寡妇周莹的传奇一生因此为世人津津乐道。改编自长篇历史小说《安吴商妇》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也成为2017 年王炸之作,收视率位居前茅,网络播放量也为腾讯年度之冠。孙俪坦言,周莹这个充满生命力的人物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她,也改变了她。
1、 安吴寡妇周莹
据考证,周莹在历史中确有其人,其出生于晚清同治7年(公元1868年),为陕西三原鲁桥镇孟店村人。周莹祖上为富商大户,但在其幼年,因土匪袭村,周家家道中落。
17周岁时,周莹作为冲喜娘子嫁给了安吴堡大富豪吴尉文的儿子吴聘。吴家此时虽盛,但吴聘身患重病,不久人世。据泾阳县志,在周莹成婚之后十来天,吴聘即身亡,二人无子。17岁的周莹因此被世人称为 “安吴寡妇 ”。
由于吴家嫡支没有男丁承嗣,周莹成为吴家嫡支唯一继承人。一年后,吴尉文外出收账,将吴家的商铺、生意全都交由周莹来管理。不料,不久后传来噩耗,吴尉文在外出途中遇难,许多账簿都被遗失。吴家商业帝国迅速瓦解。
18岁的周莹临危受命,冷静地处理了家中的丧事、生意和债务。这即是周莹的传奇之一,17岁出嫁,成为年轻的寡妇;18岁公公意外身亡,至此以稚嫩的双肩扛起一个家族的命运。
2、 陕西女首富周莹
1886年的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整个社会已经显露出末世的破败和荒凉。18岁的周莹,却逆势而上,以吴家寡妇的身份,主动挑起大梁,把吴家的产业接手过来,而且办的越来越好,甚至超过了吴蔚文在世的时候。
在周莹接收吴家产业后,她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叛乱”。由于老东家去世,继承人又是一个没有依仗的寡妇,以经营山货和药材为主的川花总号总理及扬州 “裕隆全”盐务总号总理密谋将商号据为己有。若他们成功,吴家商业将缩水一大半。周莹暗中调查证据,最后拿着铁证和俩人对簿公堂,赢得了官司。
在拿回商号所有权后,周莹立刻派出信得过的人出任两个商号的经理,并对商号进行股份制改造,只要员工愿意都可将收入存在商号里作为股份,年底按照盈利获得分红。
着极大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也在风雨飘摇之际稳定了人心。为了进一步让员工安心,周莹还首创了“阳阴双奉”,规定在商号工作到一定年龄的老人,都可以退休荣养,商号为他们发放养老金,即使他们死了,家人也可以继续拿这笔养老金。
在经营上,尽管周莹刚入行不久,但是她靠着淳朴的信念和敏锐的商业嗅觉,牢记公公吴蔚文所授“诚”之一字,坚守吴家一贯的“人硬、货硬、脾气硬””,以百姓需求为上,通过棉花期货生意,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随后,周莹对陷入困境的吴家渭北运载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运用统一管理、统一运价、利益均得、共担风险的方针,将陷入困境的渭北运载行业引出了泥沼,保证了乱世中西部物流的畅通。
自此,周莹在渭北商界打来了局面,大家无不佩服她在商业经营上的独具慧眼和善于理财的本领;也在总领伙计中间树立了威信,收买了人心,有了自己的商业团队,从此顺风顺水,将吴家产业开遍了大江南北。
在鼎盛时期,全国各个商埠、码头都有吴家的生意,其业务范围遍及药材、盐业、布匹、粮油、典当等。开创了“吴家的伙计穿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的传奇。周莹也由年轻的寡妇一跃成为陕西人人敬畏的女首富。
3、 护国夫人周莹
商业上成功,并没有泯灭掉周莹美好、善良的天性。有学者指出,在历史上,周莹还是一个宅心仁厚、心地善良的人,对乡邻更是乐善好施。她所做过的义事有赈灾民、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等,在关中地区有“活菩萨”之称。
1900年,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慈溪仓皇出逃,在西安落脚,史称“慈禧西狩西安”。
作为陕西商会的会长,周莹闻讯后,在泾阳买了5头硕壮的奶牛,连夜驱赶到慈禧的行宫所在。第二天,当慈禧刚起身,周莹就献上了一桶热腾腾的鲜牛奶,并为朝廷捐款10万两白银。
据说亡命逃难中的慈禧对此感慨万千,一边喝着鲜牛奶,一边泪流满面地感叹:“看来,还是陕西人与朝廷一心呀!”
随后,慈禧召见了周莹。据《泾阳史话续集》载,此次觐见安吴寡妇进献给慈禧的贡品包括“哮珠手串一件、象牙凉席两件、金佛像一尊、景泰蓝香炉一个、楠木卧床一张、楠木小圆瓶八个、金猴一个、景泰蓝食盒一对共八件”。
自此慈禧在陕西停留了1年多,在过六十岁大寿时,周莹又送给她一幅金镶玉雕、价值连城的十二屏屏风做贺礼。慈禧很是喜欢,但在离陕回京时,由于屏风不好携带,就留在了西安,如今被收藏在陕西省图书馆内。
周莹对慈溪的喜好的精准把握,以及大手笔的捐资,使得当时犹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的慈禧大受感动。同时,出于对周莹寡妇身份的感同身受,慈禧将周莹收为义女,册封“一品诰命夫人”,并亲手题写了“护国夫人”的牌匾赠送周莹。
虽说这种“干女儿”的含金量其实并不高,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的交换,但周莹一个汉女,一个本人人可欺的寡妇,能够获得“诰命夫人”的光环,本身就证实了她的眼界和手段。
周莹的赠因银送礼之举,虽说有讨好慈禧之嫌,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举动无可厚非,维护的也是一个国家残破的体面;同时她还主动为军队承担军饷,虽为女流,确有着“实业报国”的企业家精神。
4、 坟头无依的周莹
周莹把吴家带向了巅峰,可是在当时,一个女人没有儿子是原罪。吴家嫡支虽然已经没人,但吴家旁支还有西、南、北、中四院。迫于世俗的压力,周莹从吴家旁支收养了吴怀先做嗣子。
令人遗憾的是,不同于银幕上的母子情深,可爱的小怀先表示要“用命对娘好”。在历史上,周莹和吴怀先的关系并不好,一度对簿公堂。
据《樊山政书》“批泾阳县命妇吴周氏呈词”载,晚清官员樊增祥曾主理过周莹和吴怀先的案子,最终结果是双方各打五十大板。樊增祥认为吴怀先有不对,周莹身边也有坏人挑唆,因此让泾阳县将周莹身边挑唆生事之人赶走,同时要求吴怀先给周莹认错并"善事其母"。
由这件事可以看出,周莹和吴怀先一直不算和谐,两人之间也因此落下心结,这也为周莹晚景的凄凉埋下了伏笔。著名国学大师、诗人吴宓给伯母周莹作过三首诗,其中最后一首“立嗣安家似孝钦,何缘母子竟离心。当堂责劝樊山判,晚岁园居悲义深。”也映证了这一点。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周莹去世,终年42岁。此消息一出,方圆百里的百姓痛哭失声,直呼好人不长命。为了送别吴家掌柜,他们自发上门哀悼跪拜,清政府也专门派人上门表示慰问。
然而因为周莹是寡妇没有后代,其与继子又素有矛盾,周莹未被允许葬入她亲自改建的吴氏陵园,只能葬在吴家祖坟旁的一块荒地上。如今周莹的墓已经找不到了。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与养母有分歧,受周莹影响,吴怀先在国家大事上还是素有担当的。他时刻谨记养母周莹的训诫,“有国才有家,没有了国,哪里还有家”。1938年,吴怀先将吴氏庄园捐赠给了当时的西北战时青年训练班。
作为培训青年干部的重要场所,全国各地去往延安的热血青年都要先到此地参加学习。最多时,青训班一期学员有1500余人之多。
据不完全统计,安吴青训班共培训了12000余名学员,他们分别被送往延安、抗日前线、敌后根据地、国民党友军等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周莹的一生是短暂的,却也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她与养子之间虽有遗憾,但并不重要。因为她的价值并不需要靠葬入祖坟来体现。
她创建了一个商业帝国,留下了轰轰烈烈的事迹,她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那个物化女性的时代,她活出了属于她的鲜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