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饭前,愉悦饿了,我拿了一穗煮玉米给他,为了让他吃的方便,我就把底端啃了一圈,因为没有先给他吃,他就有了情绪,等我咬顶端的时候,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孩子是有忍耐力的,但不是没界限的)
我意识到了自己越界了,没有和他商量就咬了他的食物,并且事先没有给孩子一个理由。于是我说:“好了,我不再咬了”。(试图阻止他哭)可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把玉米扔了。我拾起玉米一句话没说,走进厨房做饭。(给他调整情绪的时间,离开现场)。
这时,因为嘴里有食物,孩子一哭就呛了。他边哭边咳的到厨房找我,我没说话。爸爸也有了情绪:“闭嘴,憋回去!”(这是很多大人的习惯,不管起因是什么,先让孩子闭嘴,服从大人)孩子躲到我身边,很委屈的哽咽着。等我做好饭,他还是不能平复,我觉得不把孩子的情绪接过来,会形成一个结,并会影响安全感。
于是,我拉着愉悦的手,坐在沙发上与他平视。
“咱们解决一下你为什么哭吧。”他眼泪一下掉下来,说:“妈妈对不起!我不应该哭”(我的心一下子紧了一下,孩子是该有多么怕父母发脾气!明明没想通)我说:“没事,妈妈知道你是因为觉得妈妈不尊重你才哭的,并发了脾气。妈妈和你道歉,对不起!”愉悦的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一样泛滥了,张开嘴大声哭了起来,发泄差不多了,就说:“你没经过我同意就咬了这”指了指玉米顶端“我不高兴了!”(前面的道歉仅因为害怕,并不是想通了。)
我说:“这件事是两部分,妈妈因为没和你商量做错了,和你道歉。妈妈不高兴是因为你把玉米摔了。”(告诉他我有情绪的原因)“事情可以有好多种解决的办法,你用了最糟的。我可以把这一圈咬完,方便你拿着。”他把玉米拿着底端我咬完的部分举起来,说“我就想这样拿着”(不同意我的方案)我说:“你咬咬试试,”他咬了一口发现拿不住。我说:“看,拿不住吧?妈妈就是想给你最好的,最方便的。只是没有和你商量一下,做错了。还有个办法就是新买一个,明天好不好?你是不是有错呢?”他看着我没说话。“你发脾气摔玉米就不对,扔了咱俩就都吃不成了。不高兴还可以说你的需求(我用冯老师的方法告诉过他什么是需求与要求)妈妈会尊重你的。问题解决了吗?”“解决了”“咱们吃饭吧?”“好”。
饭桌上,我问爸爸:“你心情不好吗?为什么发脾气?”爸爸说:“没有啊,我是听到他嘴里有饭就大声哭,怕他呛到。”(大人往往用错误的方式去“爱”孩子)愉悦委屈的看着爸爸,又瘪着嘴想哭不敢哭的指着玉米说:“我就是不想让妈妈咬这里,我想哥哥了!”(孩子在找情绪的出口)这回爸爸很配合,接通了哥哥的视频。愉悦和姑姑哥哥又说了一遍咬玉米的事,姑姑说:“咬就咬了呗,要听大人的话!”(我一头黑线)哥哥说:“噢,知道啦!”我多么希望哥哥能说“我也想你了,我知道你很难过”(教育就是这样,自己没接受过的,就不会传递,更不会接纳。)
最后,以我紧紧拥抱了儿子,并再次道歉结束了这次情绪的释放。(教育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别人给孩子的创伤妈妈能够疗愈,可妈妈让孩子受伤了谁来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