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9 今日思考 认知的前提是无知

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我认为”这三个字,我们很容易把“我认为”这三个字就当成这个世界的全部,当成看待这个世界的真理。

之前思考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自己认为的世界,不是大家的世界,我们每个个体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就构成了这个世界每个人“我认为”的样子。

我们从学习的视角望过去,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缺点,我们从机会的视角望过去,每个人的需求就是我们连接交换的机会。我们观察世界的视角维度的多少,也就构成了我们看待世界的丰富程度。

最近,跟同事交流,经常碰到同事提到“我认为”这三个字,在没有调查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就给出“我认为”的结论。

我就提醒说,“我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形成“我认为”的结论根基是什么?

例如我们讨论一个用户的需求,就不需要我认为,直接一点就是形成沟通模型,直接跟用户确认。同样,判断很多事情是否靠谱,如果没有历史经验借鉴,也就不要片面的用“我认为”的认知视角判断,直接去寻找那些有过经验,专业的人交流沟通,再形成新的结论也许就会比直接的“我认为”靠谱。

因此,我就跟同事做了一个沟通模型,少用我认为,多用沟通的实践经验,数据,来做信息输入,并因此展开思考再形成对对方有需要的结论,这样就会避免掉入每个人因为认知视角偏差而造成的结论扭曲。

我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认为的结论,通常都是看到的越少,自认为安全感越高,但往往因为看到的少,问题发现的也少,最终在大量的问题盲区中决策失败。

认知的前提是无知,如果我们上来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我认为”,也许就已经把对于这个事情的新认知输入关闭了,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无法提取准备更加专业客户的吸血,从而就输入不了更加有效的信息。

对于一件事情,学会坦然的认同客观专业信息了解比自己假设认为要有效的多,才会让自己产生求知的心态,才会让自己形成新的视角认知。

自己一直在告诉自己,告诉团队,我们内心要开辟一块空间,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认知盲区”。

时刻告诫自己,我们判断任何事物,自己都不可能360度无死角的看全面,理解全面。因此自己的决策和判断也就必然存在”信息盲区“,在做任何”我认为“的判断和结论之前,都从内心自我辩论一遍,这个结论的形成,自己是输入了多少视角维度的有效信息形成的结论还是自己臆想可以寻找存在感的我认为结论。认知和无知便在这一念只差。

我们进化形成的习惯,总是希望自己要在群体中找存在感,因此通过发表“我认为”的个人观点来表现存在感是一种本能,但是这种本能的实现方法却是可以后天练习形成的,是用臆想的“我认为”来表现存在感  还是  提前准备数据信息并经过思考加工形成的结论更有存在感,这会在时效性上会大不相同。一个是可以用来交换价值的存在感,一个是昙花一现的存在感。

这个世界就是你认真一点,世界就会对待你真诚一点,多点角度,多点准备,多点无知,收获的就会是更持久的认知复利,形成更加多维的世界观察视角。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