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0:精度《真希望我父母也读过这本书》
1.我们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我们为自己塑造的角色,是在回应别人在我们周遭扮演的角色。无论孩子还是我们自己的表现,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我们周围的人和文化共同塑造出来的。
2.无论父母展现什么行为,都是在教孩子同样行事,包括自己不喜欢不认同但无意间表露的行为。因为孩子很容易模仿家长的行为,或者在耳濡目染中无意识地内化到自己身上。
3.行为纯粹是一种沟通。在孩子学会懂得自己用语言沟通之前,父母的任务是解读孩子的行为,帮他表达他的感受和需求,协助他和生活的周遭沟通得更加顺畅。
4.父母与孩子的意志之争,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输赢游戏,对亲子关系的发展有害;会大大限制孩子的发展潜能;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5.当孩子尚年幼时,身处新鲜的外部环境时,周遭的景象和声音对孩子来说可能会太丰富,他还没有学会如何抵挡那些与他无关的外在刺激,不像成年人已经懂得如何自动隔绝刺激。那些刺激导致他只想要关注一件事情,以此来帮助自己找回内在节奏,恢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6.孩子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阶段性的,因此在回应孩子时,尽可能放下为人父母的养育任务,无需担心当下的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关注当下就好。
7.孩子是否会惹麻烦,和父母管教严不严无关,而是和孩子学会这四种技能的速度有关:抗挫折能力、灵活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8.周围的人不了解我,甚至根本不想了解我时,我的表现最糟。如果我需要获得关注,但对方不理我,我很那保持平静。当我的期望、希望或计划因为我无法控制的事情而落空时,当大家期待我完成我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或当我处于再也无法忍受的情境时,我会觉得压力很大……这一切对标到孩子身上,都是同样成立的。
9.想让孩子停止一种行为时,比起直接命令或禁止,给出建议另一种替代方案的方法才是明智的。
10.把感受用语言表述出来同样可以重塑孩子的行为。
11.把痛苦讲出来,通常可以让一个人糟糕的境况逐渐好转。但是对孩子而言,用语言表达需要时间,孩子感到难过时,更是难上加难,这是更加需要父母的帮助。
12.孩子的行为表现得不得体时,并不是故意的,那只是他表达感受的直觉反应,极有可能是在表达自己需要被关注的诉求,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别人来说是一种冒犯,也不知道会被大人们反感或者讨厌。父母如果能在这些情形中保持冷静,对他示范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述感受及想要什么,孩子也会慢慢学会这种表达技巧。
孩子发脾气,只是展出真实感受,表达失落、愤怒与难过。可以借由拥抱来安抚他的情绪,或者靠近他,蹲到和他一样的高度,对他的感受表示关心,并且用话语来确认他的感受。
13.如果我们刻意回避孩子在我们身上触发的感受,会导致亲子关系陷入僵局,阻碍我们尽可能接近孩子,因此会降低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14.如果我们撒谎或隐匿信息以防孩子受到真相的影响,这样做是在削弱孩子的直觉。
15.每个 孩子都需要有人肯定他的重要性,肯定他是有人关爱及渴望的。
16.孩子撒谎往往是因为生活中的成年人无法冷静地看待真相,无法对真相不加评判。有些孩子撒谎是为了摆脱麻烦,有些谎言是幻想或取悦成年人,或是为了帮别人一个忙,有些是为了传达一个情感上的事实。
17.孩子说谎,或有其他家长认为不妥当的行为时,与其立刻做出反应,不如去找出说谎或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感受。如果你理解并确认那些感受,你等于给孩子一个机会去寻找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18.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源,就不要只盯着谎言,而是去找出孩子生活中缺少了什么,或发生了那些事情时需要同情与关注的。
19.以严厉的管教方式来处理说谎,并不会使孩子变得更诚实。事实上研究显示,那会导致孩子更擅长撒谎。
20.反馈倾听的方法:
你可以界定自己,使用“我陈述句”来设定界限,说出自己的感受,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要说到做到,始终如一。你最好知道自己的极限,并在将要触碰极限之前坚守界限。界限是要求别人停止行为的时候,极限是别人超越界限后,你情绪爆发的时候。
不要和孩子陷入理由之争。你和孩子是站在同一边的。你们双方都希望彼此满意。为了达到那个目标,你需要倾听及同理他的感受,包容他的失落感,学习何时该坚定立场,何时该灵活应对。你在向孩子示范:你倾听自己的感受,并从感受中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接着就去执行。这是维持理智的关键。
21.孩子获得倾听,感受也获得重视时,他会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不会因为失落而发脾气,也更愿意跟你和睦相处,并学会发挥同理心。未获得足够聆听的孩子,要求则比较多。至于年纪很小的孩子,他们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所以家长需要借由观察来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