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个古诗一样的标题来记录一些絮叨。
认识不少今年的毕业生,同院的学姐,学妹,同班同学,法律专硕,想关心一下,但是看到那些一再推迟的开学及一些考试、面试等等,觉得若是这样悬而未决的胶着状态,问了只会让人又勾起伤心事,因为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不愿被过多询问的人,大学毕业的时候得知同学们及高中同学的去向,多是靠道听途说及社交平台的蛛丝马迹,总觉得要是自己不满意,别人问到了便是很让人难受的事。
不知不觉就愈发的“冷漠”了。
忽然就觉得很是伤感,因为发现和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些相似。
记得大三小学期那一周的“集体活动”,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会无比怀念,会成为四年时光里永远铭记的幸福时光之一。除了集体活动的内容,便是和同学们熟悉起来的感觉。我甚至在交上去的文字中都提及了这点感受。“没有一起军训、合唱、上公选课和部分必修课,所以少了很多与同学接触的机会……很珍惜这次短暂的时光。”那时候觉得,都要毕业了,终于和同班同学熟悉起来了,随之,就是各奔东西,有些感慨。
这一次又何尝不是这样?脸盲重度患者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每天一起上课的同学和名字对上号,但是因为不住一个楼层,所以平日里就是宿舍楼偶遇也很少。暑假终于和同学们渐渐熟悉并且交到朋友,同样,又是各奔东西。
深知慢热的性子很难改变,如果没有自然而然的接触,几乎不会去主动结交朋友,所以对每一份善意都会记得清楚。
谢清清意外地在楼梯上一句:“你好,我是XXX,你就是XXX吧?”我在一秒的错愕之后同样伸出手。因为那时,除了一门课全院一起上,其余都是和同专业的同学上课,很多同学都是看着眼熟或者看着官群里的名字眼熟,能够对得上号的,很少。
想到舍友吐槽我在尚未开学的时候不通过她的好友验证。那时并没有去看分配结果,所以并不知另一个舍友是谁,所以即使看到有名有姓有专业名称的验证消息,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可是没有见过面也不是一个专业、完全陌生哎”,结果就是没有通过也没有拒绝。这样的“社交逃避”和“应激保护”的潜意识应该还发生过。
倒也不是“交友有用”的想法,只是需要自然而然产生交集之后(就是一个小小的由头)才会有社交软件添加认识的心理认同,反过来的时候便会有逃避。如果因为类似的事情让人误解,还是需要说句抱歉。绝不是因为什么高冷或者厌恶。
想到这个,不觉想起在外上学以来,我每次放假回家见到亲戚长辈,心里其实很是开心,但是却很少表现出来(这点是据我妈所言),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
看到原本计划出国的学妹,部分岗位能否录用早该有准信的朋友、同学……只能先希望论文一切顺利。如果有好消息,不介意的话,记得分享给我(因为我真的不知何时询问才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