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东周策
一、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九鼎,相当于后世的传国玉玺,得九鼎者,如得天下。秦国发兵逼近的东周,势要夺取九鼎,周君对此感到担忧,这样就说明了秦强周弱的情况,并且秦国强到可以公然无视其他国家的威胁(理由后说),东周自然是无法与这样的秦国相抗衡。请大家思索,当自己遇到麻烦和困难时,找一群人商讨办法总是使自己感到左右为难,下决定时更加摇摆不定。这位周君在遇到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并没有坐在朝堂上,看着一群大臣在争论应战应和的问题,而是“以告颜率”。
那么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呢?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没错!颜率并没有什么虚话,而是当机立断,决定要向他国求救,颜率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智者啊。在这么多诸侯国中,他只向齐国求救,表明了他对此有十足把握。别人下棋只会想到了对方下一步如何做,颜率就已经想到了在多少步后就会终结对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颜率一到齐国就说:“秦国残暴无道,想通过发兵,抢夺东周的九鼎。我们君臣上下,都宁愿把九鼎给你,也不要给残暴的秦国。保护将要灭亡的国家,能得到美好的名声;得到九鼎,就是得到天下最宝贵的宝物。”颜率很聪明,一开始就对齐王挑明了“秦之为无道”,这就是宁愿给齐国,也不愿给秦国的原因了。如果颜率马上就和齐王做交易,用九鼎换救兵,齐王会有所顾虑,九鼎去齐和去秦有什么区别,其间肯定有猫腻。同时,“存危国,美名也”,也打消了齐王担忧会得上强霸九鼎的恶名,完全符合中国人中“有德者居之”的伦理道德观。
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于是,齐王答应了,就发兵五万救援东周,秦国为此停兵息鼓。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齐国向东周要九鼎,周君对此又感到担忧。不过,这次与上次略有不同,周君并没有“以告颜率”,而是,颜率主动提出决策,正所谓“解铃人还需系铃人”。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涂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涂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向齐王表示,九鼎可以给你们,不过,你们打算怎样运九鼎回齐国?齐王回答:“向魏国借道。”颜率立马否定了,理由是魏国对九鼎图谋已久。齐王又说:“那就向楚国借道吧。”颜率还是否定了,理由也是对九鼎图谋已久。齐就问:“那我该选择哪一条道路,把九鼎运回齐国?”九鼎既然是一个王朝正统的象征,那肯定不就只有秦齐两国想得到,其他诸侯国对九鼎也有所觊觎的,人家可以不管东周灭亡与否,但是,一个强国拿到了九鼎,就是万万不行。齐国自身也明白这个道理,不然,它又为什么会出兵救周。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酰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涂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颜率就回答:“九鼎不像醋瓶酱罐,可以怀揣手提到齐国,也不像鸟聚鸦飞,兔跑马奔,当年,周武王为了运这九个鼎,用了八十一万人,现在,齐王你就是有这么多的人,但是,应该选择哪条路运去了呢?我也替齐王担忧啊!”九鼎和玉玺的区别,这就体现出来了,前者数量多,体积大,而后者数量少,体积小,所以,九鼎一运送,必定会惊动他国。假如九鼎是九个小杯子,可能这次计谋就不能成功了。出兵救周,遇到别国阻挠,可以全力应战,而运宝回国,就会投鼠忌器。同时,也侧面说明了秦国强大,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索鼎,无视任何威胁。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齐王一听这话,就说:“你屡次前来,就是不想给九鼎而已”颜率说:“不敢欺骗齐国,请快决定运回路线,弊国随时做好准备”齐王只好作罢。这就是颜率找齐国求救而不是找邻国的原因。齐王犯了两条错,才让颜率的计谋得逞,第一错,忽视齐秦之间的实力差距,第二错,忽视了九鼎的运输难度。大家出来社会工作,难免别人会对自己有所求,但是,不一定所有的请求都能够满足,应学会如何拒绝不合理请求,颜率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欲拒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