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多年老朋友以前在金华托普软件园上班,有一天下班后走出写字楼,贴面给玻璃门一个热吻,结果是门毁人伤。
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只是结局没有这位哥们那么惨烈。
每次去一个新地儿,特别是很多象征着高科技的软件园或者某个高大上的公司(在杭州这种地方特别多),面对人家的大门小门总有一刹那的恍惚,无论是圆球状还是条形的把手,潜意识中总会询问自己:当其时,是该推还是该拉。
以上两段都是我们天天经历的场景,只是当一件事务从陌生变得熟知最终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都渐渐化身为温水里的青蛙,对身边人和事和物的敏感远不及陌客;好处是作为生活中的个体我们不必劳心纠结,坏处是作为职业人士我们错过了数不清的机会,要是以前知道多长个心眼说不定现在的首富就没马云和王健林啥事了。
我用进出门的身边案例唤醒绝多大数人都有过的生活历练。一般情况下,我们想要的产品和服务和我们真正得到的产品和服务总是不能严丝合缝,相互错位的现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你本想嫁个金龟婿,明天一觉醒来却仍然需要去菜市场挑肥拣瘦,我本想娶个美娇娘,然而最终也不得不接受孩子他娘的蓬头垢面。
所以,站在这个全民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化的产品话题首先从身边开始延展,从门开始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地方该有门。我想很多人肯定有过这样子的回想,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四处找门的憋屈和愤懑。置身室内空间,边角一片茫然,环顾周围,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出入的人流作指引的话,根本不能准确的判断出哪个方位可供进出,只好问道于安保人员,凑巧那位帅哥是个新来的,他告诉你“对不起,我今天才上班呢”。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让像我这样智商捉急的人猛然面对一扇门的时候,能够得到明晰而且确定的提示:这两个矩形玻璃是该往外推还是往里拉;当我的手掌第一次接触到把手的瞬间,能够通过触觉得到暗示,在接下来的推拉动作中该使出多大的劲?
这两大问题泛化后(原谅哥再次用了一个专业名词,我想尽量的通俗易懂)是可以作为泛互联网时代产品开发和管理的基本原则的。我们想要设计开发生产制作的产品是不是正好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提供给合适的人用,简单说来便是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创造什么机会;建模完成后,这个初始模型能够毫无迟滞感的告诉被困于该问题局中的人们,它能创造的机会并让用户感受到这种机会的价值吗?
杭行路万达广场边上有个公交站台,从万达广场出来的人们会径直穿过车流穿过绿化带去等车,时间一长便应了那句话,绿化带里本没有路,结果因为走的人多了就有了一条路,只是这条计划外生育出来的路破坏了绿化环境的整体观感,远远看去就像横亘于绿色翡翠上的一条疮疤。
类似的情况自我记事起直到现在,而且可预计直到我挂掉的那天还会普遍存在于各种公园和广场。别尽听新闻栏目上记者瞎扯淡,这跟公民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有那么点关系,但本质是产品设计的原因,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凭什么让人家非得拐个大弯等着前头的红灯变绿走过斑马线再折回来。
用户不买账不是思想道德修养不达标,也不是受到的教育不够,事实上,以今天的技术和设计和生产的水平,一切还需要市场教育或者使用教育的产品都不是好产品。好产品不需要说明,它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说明。
站在消费者或者用户的角度,衡量一个好产品就三个标准:我们需要、我们会用、我们喜欢。
从实际的实现能力出发,无论是工业领域的设计和生产,还是互联网领域的设计和开发,都能够做到人物之间、人机之间无波折交互了,无波折交互能够赋予上述好产品三大标准的后面两大标准:我们会用,我们喜欢。
我们需要,潜台词是这个产品能够切实为我解决问题,把我从某种特定的困境中解救出来,或者能够为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某种显性的机会,显性指的是看得到感觉得到,不虚伪不空想。
(写到这里,我很想把滴滴和优步作为成功案例来絮叨一番,但是人家毕竟成功了,我再写就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而且这种锦上添花人云亦云的作风毕竟不是我的风格,那就举一个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尚未见成败的例子吧。)
国内有一家知名企业,其中有一项业务是生产电瓶车锂电池,基于这项业务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销售电瓶车整车,依托公司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点进行配送,日后其他游击队式自己租赁店面的电瓶车销售商均可撤店入网。从商业逻辑上来说,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电瓶车销售渠道,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电瓶车消费者以后不必出门即可通过网上下单,选择配件之后或者到最近的网店提货,或者等着网店送货上门。
项目的设想很宏观,stockholder(项目干系人)希冀能够借此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迈出互联网化的第一步,只是过于牵强,怎么看都有为互联网化而互联网化的迹象。
做一个简单的业务分析,本项目的用户是电瓶车经销商,客户是电瓶车消费者,理论点来说,任何一个项目的终极目标终归是满足终端用户也就是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从这点上说来,该项目的业务目标比较模糊,目前电瓶车的购买途径或者不够便捷,但还没有堕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瓶车和其他多数商品一样,都是买方市场。买方市场的特征是,买家居于主导地位,关于购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解决,比如我不愿出门,那么就有门店愿意送货上门,比如我不愿付现,那么就有门店愿意接受刷卡或者支付宝付款,比如我不喜欢黑色的,那么就有门店提供红色的车供选。
能够通过市场竞争来解决的问题我们能够做的,通常是优化渠道优化服务优化供应链,一系列优化走下来会发现其实赚的都是辛苦钱,很多网店运营者现在都说自个儿是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因由或者在此(我没开过网店,说不错了别揍我);霸王硬上弓式一定要采用互联网的形式进行优化,一来和互联网+的概念其实是相悖的,二来为了多赚十几二十块,真犯不着投入几千万几个亿来玩赛博空间。
对照一下这个案例,想想这种互联网+的行为真的有意义吗?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把互联网和某个行业相加,而是采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改造传统的商业模式和传统的产品路线。
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没那么复杂,不需要专家学者们长篇大论去证明什么,总结一下就两句话:一切从对方出发,一切皆有可能。
回到刚才电瓶车的问题上来,站在终端消费者的角度,我们日常接触的电瓶车真正存在的问题是:电池的续航性不足、易盗、质量太重,或者这才是用户的痛点所在,但是解决方案绝对不是增加续航时间、再送一把锁、减重。(今天就写到这里吧文/罗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