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段话:
生在一个安稳的家庭,儿时没受过虐待或校园暴力,基本上身心健康地成长,长大后也没有遇到特别恶劣的渣男渣女,三观没歪。头脑一般,考了个差不多的学校,找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和一个普通的人组建了一个安稳的小家,一辈子没遇到什么飞来横祸...听起来再平常不过,然而走起来才知道有多难。
第一反应就是审核一下自己的人生,然后数一数自己已经平安顺遂到了“找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细细思索一番,发觉原来平日里抱怨不满的所谓平凡的人生行走至今也是难得的幸福了。
我们总是在抱怨着生活,不够富有,不够有趣,烦恼总是没完没了,却很少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你想要什么?你现在幸福吗?
1
最近一直被心理学方面的书所吸引着。先是看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明白了心智的作用。我们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的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的书却也只是在看完之后感叹几句,但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改变,好像看完也就忘记了。从根本上来说,是你自己不想去改变,就像书里说的“内心脆弱,无法接受现实却又急于摆脱尴尬的同时竟然不愿意付出代价”。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所得和所付出是守恒的,获得多少就意味着付出多少。不愿意付出却期盼着收获,这便是心智不成熟的人的想法吧。
当然我也没有办法以一个成功者的立场去炫耀或者指责什么,只是在看完书之后看清了自己的愚蠢和幼稚,对自己多了一分了解。
2
之后就遇见了《幸福的生活》,哈佛公开课里的热门课也叫幸福公开课。一直以来,我都是傻乐呵的生活方式,说不上积极阳光但跟消极暗沉也不沾边。像一只蜗牛一样,满足于个人营造的小世界里,没有什么大喜大悲,也不会想着争取上进,一天天地没心没肺。看完书之后,我就略有醒悟了。书里宣扬的是一种积极心理学,倡导快乐又有意义的生活态度,追求心灵上的幸福。我的这种表面上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幸福,更偏向于享乐主义,不顾未来更无法长久。真正的快乐是有意义的,每天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与心灵的满足。
理解是一回事,改变还是需要勇气,需要一种明知有困难但依然想去做的勇气。
3
知易行难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因此,我遇到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怎样才能有改变的勇气呢?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那么怎么样才能感觉到自己有价值呢?书里分享了三个关键词“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就是接受现实世界里的这个我,包括你的缺陷。像照镜子一样,接受本来的自我。他者信赖就是无条件的相信他人,这点其实很难做到,尤其是在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没办法那么单纯。阿德勒的观点是,相不相信他人是自己的人生课题,他人会不会背叛是他人的人生课题,我们只需要做自己能做的就好。他者贡献就是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不同于自我牺牲,而是在社会活动中体会自我价值。
《被讨厌的勇气》倡导的作为其实更难做到。自由就是被讨厌,但是你能否做到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眼光?我自问是没办法做到的。但是看完书之后,我更加接纳自我,接受自己平凡的外表,接受自己的性格,接受自己的不足,也更加珍惜当下,不执迷于过去,也不急着去规划未来,因为过去已无法改变,而将来是由此刻一步步延伸出来的。
回到最初,什么是幸福,我现在给出的答案是: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平凡的幸福也是一种幸福,接纳自我,不满就去改变,想要什么就去争取,幸福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PS:感谢阅读让我更接近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