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发的关于婚姻感慨的漫画,让我乐开了花。因为在那几分钟里,我仿佛看见了无数个,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已婚“疯”女人齐刷刷地在眼前上演日常。
这位自称“粥悦悦”的妈妈,在公众号中用漫画讲述自己每天的“草根”生活。之所以广受欢迎(我相信90%都是女网友),完全是因为她说的都是大实话,讲的全是你我她每天要面对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
昨天那篇漫画题为《所谓婚姻,就是爱恨只在一瞬间》。刚看到题目时,我还没太明白,但看完内容后不得不同意:她说得真对!已婚妇女对老公的“爱之深,恨之切”真的就是一瞬间的事儿。
漫画里,粥悦悦用诙谐的图画和轻松的文字描绘了一位结婚十年的女人,对老公爱恨交加的日常——爱他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幸运好幸福,恨不得黏糊成一个人,随时可以亲他一口;而恨他的时候,却又恨得牙根儿痒痒。
恨他不仅自己吃垃圾食品,还带孩子一起喝碳酸饮料;恨他能有时间打游戏、看电影,却没空辅导孩子作业;恨他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让自己这个从早忙到晚的老婆分分钟抓狂…… 可偏偏就在你气得要离婚、幻想单身生活多自由的时候,他一个道歉、一个拥抱,或者给点儿小恩小惠,你就又感动得泪眼婆娑,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太作了、太公主病了……
漫画最后,还用一个在网上流传的段子总结:“所谓婚姻,就是有时候很爱他,有时候又想一枪崩了他。大多时候是在买枪的路上,遇到了他爱吃的菜,买了菜却忘了买枪,回家过几天想想,还得买枪……”
我捧着手机“嘎嘎嘎”地乐了半天。之所以笑得那么痛快,是因为我从漫画里看见了真实的“疯”女人,也看见了真实的自己。
不光是我,漫画评论区里也有成千上万的女粉丝争先恐后地“举例说明”,各种自揭伤疤的“批斗会”让人一边爆笑一边点头如捣蒜。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女人的“疯”劲儿到底是从哪儿来的?难道都是娘家带来的吗?
别人我不知道,但我自己当年在娘家时可是知书达理、端庄稳重的“大家闺秀”。结果一结婚,来到美国的头两年,我就瞬间变成了“泼妇”,前前后后和先生“离婚”了不下十次。其中印象最深的两次,至今想起来都让我“咬牙切齿”。
第一次发生在我刚来美国不久的一个夏天的傍晚。
那时国际长途电话很贵,我提前在信里跟妈妈约好,那天傍晚给她打电话。可偏偏就在打电话前的一个小时,我和先生因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了起来。我几次提醒:“我要打电话了,别吵了。”可年轻气盛的先生就是不肯让步。眼看着时间过去了,我只得硬着头皮拨了电话。
妈妈那边刚接通,我第一句话就是:“妈,我要离婚,我要回国。”
电话那边的妈妈一听急得不行,这边的先生听了却冲过来笑着对着话筒说:“妈,您别听她瞎说,她连去哪儿买机票都不知道。”
这一句玩笑话里虽然还夹着点小讽刺,却让我破涕为笑,怒火全消。电话那头的妈妈还没搞清楚状况,只听我俩你一言我一语地“和好如初”,忍不住骂我:“神经病!”
第二次发生在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
那天晚上我们都已经洗漱完毕准备休息了,却又因为小事发生争执。我一气之下摔门而出,在小区里边走边哭,心想着“他会不会追出来?”结果绕了两圈,不见人影。我灰头土脸地回到家,刚进门就听见卧室里传来呼噜声——他居然早就睡着了!
我气得冲进卧室,大喝一声:“你居然还能睡得着?!”
先生翻了个身,说:“都是我错了,明天带你去吃好吃的,赶紧睡觉吧。”
就这轻描淡写的一句,我的怒气立刻消退。五秒钟不到,就愤怒变温情,又开始觉得他可爱了……
于是,我就在这样自编自导自演的爱与恨里,与先生在婚姻中摸爬滚打了二十几年。刚开始的磨合期,发病频率高得惊人。后来慢慢有了默契,很多矛盾都能靠一两句“软话”轻松化解。 可女人的“疯病”不会彻底痊愈,因为还有儿子。我的两个儿子简直是完美地继承他们爹的衣钵,继续上演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日常。
他们是天使时,我恨不得把全世界的爱都给他们,夸奖的话语一箩筐,搂也搂不够,亲也亲不够。可一转眼他们又化身为“小魔王”,气得我跳脚大喊,扮演起“后妈”的角色也毫不含糊。可当我刚刚入戏凶神恶煞的“恶母”人设,他们又来一个大拥抱,轻声一句:“妈咪,别生气了”,我顿时瞬间心软,甚至还开始懊悔刚刚的咆哮……
这就是婚姻的日常。有先生、有儿子,还有一个爱与恨切换自如的“疯”女人。当然了,女人不是天生就疯的,只是婚姻生活让我们精分成了两个自己。
别忘了,没有男人们惹事的时候,我们都是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