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怒怼HR“偷懒”,企业招聘到底该怎么看人?(转载)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段时间,字节跳动曝光了其创始人张一鸣在公司7周年庆上的内部演讲,在这段演讲中,张一鸣“怼”了做招聘的HR:

“有一天我看到咱们HR写的招聘PM的JD,特别生气。有一条写着:有五年以上互联网产品经验,具有日活千万量级以上的产品规划和产品迭代实施经验。我跟这个HR说,按照这个要求,陈林、张楠,我们公司一大批PM,一个都进不来,连我自己都进不来。别说千万DAU产品了,他们加入前,连百万,甚至十万DAU的产品也没做过。

很多同事加入我们公司的时候并没有光鲜的背景或者很好的履历,公司的产品经理,有设计背景的、运营背景的,还有代码写不好的工程师转岗的。也许有人倾向于招背景光鲜的男神女神,但咱们更爱朴素的“小鲜肉”。我们招人一直秉承的观念,是找到最合适的人,特质是不是真正契合,关注人的基本面。学校、相关经历、title都没那么重要。写这样的JD很容易,本质上是偷懒,要发现人的特质才是困难的。

也许暂时做不到最好,但要一直保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心态。不管是做公益、搞装修还是招人。”

张一鸣的这段话虽然略微严苛,但是说出了部分企业管理者的心声:

企业招聘是要找到最合适的人,学校、经历、title等硬性条件都是充分不必要条件,真正的契合点在于人的特质。

究竟如何定义“最合适的人”?有一套理论体系,被称为“5C最佳匹配理论”,即:

Competency:员工的能力是否匹配企业的需求

Career Development:个人成长目标和公司提供的机会是否一致;

Compensation & Benefits:个人对薪酬福利的要求,公司是否能承受;

Culture:员工是否认可企业文化

Chemistry:员工是否能接受团队氛围团队

从5C最佳匹配理论的角度来看,真正的人岗匹配不是满足“985/211院校、五年以上经验”等看似合理的招聘条件,而是一个人更深层的东西与公司是否契合。

比如工作选择价值观,如果一个追求独立自主,专注于提高工作专业度的研发人员,进入了一个讲求科层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工作环境,那么他一定会难以适应,影响工作积极性。

或是性格,用游戏打个比方,一个追求刺激,享受拼搏,喜欢在DPS(核心输出位)的人如果被放在“奶妈”的辅助位,他一定玩得不开心,反之亦然,如果一个性格沉稳,内心细腻,喜欢做“奶妈”的人被顶到了DPS的位置,他也一定觉得非常痛苦,而如果出现了这种错配现象,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也会大大下降。

同样,在职场中,如果一个喜欢冒险,进取心极强,有销售天赋的人误入行政支持部门,很快就会意识到这样旱涝保收的工作并不能很好地激励自己。但是,如果这样的人想要转型,按照很多公司的“招聘要求”,第一轮就会被筛掉了,对于公司来说,等于错失了一个人才。

既然光靠简历和CV不靠谱,那么招聘的时候究竟看什么呢?

分为四个层次:

图片发自简书App

01

看能力

这一层次很简单,主要目的是看是否胜任,也就是人才的能力是否能够匹配企业的需求,比如我招一个UI设计,那要看候选人是否会用PS,AI等各种软件,招一个前端工程师,那么至少要会一种服务端语言,这些都是胜任岗位的基本能力,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鉴别。

02

看底层

第一层是冰山上的能力层,接下来就要看冰山下的内涵了,包括这个人的性格、潜力、价值观等,这些是一个人做出选择背后的原则与假设,是一个人的动机与初心,向上影响了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未来潜力。

比如,现在很多管理者都抱怨90后员工“难带”,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摸准90后的底层因素。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以上三个典型70后、80后、90后画像为例,再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的工作选择价值观和需求层次都是不同的,70后更关注安全需求,追求工作和组织的稳定,他们需要的是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80后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各种房贷车贷压力山大的人生阶段,对于收入可能更加看重,更喜欢“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而90后一般来说个性更加张扬,更关注自我实现需要,更愿意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获取成就感的工作。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所以在求职这个问题上,70后、80后、90后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这就是个人心理需求和价值观映射到工作选择上的结果。

当然,以上只是做一个典型人群的分析,现实情况更加复杂,每一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情况,更值得HR或者用人部门去认真探究。

03

闻味道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闻味道”。大家都知道,阿里有个特别的职位,叫“闻味官”。“闻味官”都是阿里的老人,判断新人的时候要闻闻味道。

味道是什么?借用蚂蚁金服HRD的话来解释:

一个人的味道:是言行举止所散发的个人冰山下的更底层的部分。

一群人的味道:是一个公司的文化在一群人身上活出来的样子。

所以,看一个人味道对不对,其实就是看他的能量场、频道是否能与组织文化对得上。

说到文化,谷歌不得不提。

图片发自简书App

谷歌崇尚“快乐”的组织文化是它每年收到几百万份求职者简历的原因之一。他们会根据节日、活动,涂鸦谷歌图标;会在愚人节制作谷歌动物翻译的恶作剧作品;还会恶搞正在运行的产品。

所以他们也会更加青睐快乐有趣的人才,谷歌有个著名的机场测试:你与一位同事因飞机延误而呆上几个小时,你能跟他开心的聊天打发时间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人谷歌也是不会要的。

正因为这样,谷歌才能持续吸纳和公司文化一样有趣的人,而一群气味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组织,也会让员工更加快乐,因而工作效率也更高,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也越大。

04

看战略

最后一点,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需求与人才是否匹配。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阶段总是有竞争战略,按照著名咨询师Michael Treacy和Fred Wiersema在所著《市场领导者的修炼》一书中的理论,企业如想形成战略竞争优势,必须在三个价值信条(精益运营、产品领先、客户亲密)中寻找一个,努力成为最好,从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价值主张。

选择不同竞争价值主张的企业,在同样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下,对员工的要求具有不同的诉求,而通常这种要求可能是非显性的、自发的、群体性的。比如:

追求产品领先的企业,期望员工更具创新意识、关注品牌形象、较高的灵活性等;

追求精益运营的企业,期望员工更具成本意识、任务导向、关注细节等;

追求客户亲密的企业,期望员工客户导向、具备服务意识、人际沟通好等。

所以企业的人才战略必须服从于企业的竞争战略,在招聘或者发展员工的过程中,必须寻找或培养与竞争战略相吻合,能够解决企业核心问题,具备帮助企业获得商业成功的特质的人才。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想真正的招到对的人,就必须全面考量人才冰山上的能力和冰山下的素质、性格、价值观、潜力,判断其能力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底层的性格、价值观等是否与岗位相符,与团队契合,味道是否对得上企业文化,能否助力企业竞争战略走向成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