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谈起写作模仿和抄袭的话题。
抄袭在写作圈从古扯到今,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即便是名家,她的文字和书名跟能找到出处,有的是直接化用的诗词,不知这算不算抄袭。
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谁抄的好。这句话是对写作者的鄙视,同时也说明了,写作要靠素材,单凭个人创造词汇、编故事,才思会很快枯竭。
聪明人都善于从名家文章中找灵感,有时书中的一个词、一段话、一件事,会带来很多灵感,这些灵感可以写好几篇文章。
但写这些文章时,难免会跟曾看过的听过的观点相似,这就牵扯到了抄袭。
这几年,无论自媒体平台还是纸媒作者,经常“骂战”,文雅一点的,点到为止。粗暴的,直接在群里点名指责。
前不久,两位头条大V彼此交锋,战场从头条转到微信群。他们都是开写作班的,连两边的学员也来助阵。
我在头条关注了其中一个作者,看到她这么不斯文,好感全无。
他们在写文时,都查了资料,同时用了百度百科的解说,也同时借鉴了另外一位作者的观点,因为其中一个先发表得了青云奖,不依不挠,写文声讨。
对方也不敢示弱,写文回敬。她说:“百度百科的解说,你能用,我为什么不能用?它是专门为你开的吗?”
最后结果不得而知,对错且不评论,但碰到这样的事,当事人一定会伤神。
我也曾遇到过较真的人。
比如有人发文说别人用她拍的照片,还顺走了她的文字。又比如说,有人说青云抄袭、洗稿……
这种事情层出不穷。
这是人之常情,当自己辛苦写的作品被人用了,不可能还大度地给点赞。
这就是为什么朋友圈我坚持用自己拍的照片,发自己写的文字,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我会加引号或者标明出处。
经常转发别人的文字,对一个作者来说其实不好,如果有人较真,那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是其一。再说,时间长了,别人觉得你不会原创,只会引用。
这些纠纷虽然我没参与其中,但给我提了醒:尽量不要过多阅读别人的文章,不然文风会偏向她/他。
写文初期,少不了模仿,这和画画,书法、音乐等一样,属于临摹阶段。但一个优秀作者,不会一直模仿别人,也不会依赖素材。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写的虽然好,但我觉得,文字还是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独特气息,让别人一读,就知道是你写的,里面有个性化的东西。
名家虽然有很多人喜欢,但如果你写专属自己的文字,说不定也有人喜欢呢是不是?
前不久,我在头条开了专栏,分享了一些写作经验,里面有找素材的方法。曾有朋友看了之后问我:如果是在考场上,不能搜集素材怎么办?
我说,这就是考验作者功底的时候了。这对我没什么影响,不用素材和金句,最多就是少了一点精彩,不会影响我太多。在读书时,作文60分,我一般得55以上,有几次还得了满分。
素材就是懒省事的方法,写到一定程度,肯定在素材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自己的创意。
写文其实和吃饭一样,抄袭、洗稿相当于吃别人剩饭。
但如果读的书多了,不知不觉会化用诗词歌赋,这算不算抄袭呢?我个人认为不算,前提是“合理化用”。
那些诗人、作家,如李白、杜甫、萧红……他们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维权”。
其实自古以来,化用诗词就很普遍,哪怕是名家,也会用前人的话,从别人的作品里找灵感。
比如纳兰容若,他有很多词是化用前人的诗句。他的经典悼亡词《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其中有句: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句“一片伤心画不成”化用了唐朝诗人高蟾的《金陵晚望》: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他用前人的诗句,写出了新意,为自己的词增色不少,且流传千古,比原作还有名,且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
又比如苏轼,他写的《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其中有一句“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化用了唐代韩愈的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如果按现在的观点,苏轼的诗就是抄袭。但那时没有抄袭一说,再说用的又是前人的诗句,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宋代李清照,更是用词高手,用经典于有形。比如她的《临江仙·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她读了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爱不释手,也模仿了一首,在开头第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她直接用了原句,但仍不失为一首好词,意境优美,深情生动。
最近读李清照的词,发现她很多诗词都有借鉴的影子,但用的比原来更妙,写出了新意。
我在想,在古代,生活简单,没有娱乐,文人无聊时无非就是看书、下棋、听雨、喝茶等。读书可以扩充词汇量,更新观点库,而且那时书籍少,一本书读上千百遍都有可能,烂记于心更不在话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那他们化用古诗词也并不奇怪了。
中国古典文化是瑰宝,人人都可以学,都可以用。写作时尽量避免和别人雷同,如果想出彩就学苏轼、纳兰容若这些大文豪吧,化用古诗词。
(文中我不一定是我,他不一定是他,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