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曾读到余华的《活着》。整个故事让人很压抑。虽然故事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已逐渐模糊。只记得有感动,有无奈,但更多的是压抑。是那种一点一点地吞噬着内心的美好。种种无奈的情绪始终冲击着心灵。这种状态持续了好久好久,久到过去好多年以后,总有一种对人生无奈的存在。找不到缘由,闻不到出处。直到近日重新读《活着》,才终于找到答案。人间疾苦十有八九,而对疾苦的深浅定义不同。每个人都会把自身遭遇的不如意放大数十倍,来证明自己的不幸,仿佛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可以更多地获取别人的同情。像得了一枚勋章般炫耀,实在可笑至极。
读完《活着》后,会重新定义人究竟能承受苦难的极限。
还记得第一次读《活着》时,不止一次流下夹杂着感动、无奈、压抑……的泪水。这次重新读过,感动、压抑、无奈还会存在,但这一次多了一种释然。对活着本身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是成长的经历使然。亦或许是其他原因吧。还记得书中的那句话,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我想了好久,却理解不了其中的真谛。既然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那么为何有人会被外界事物干扰后选择结束生命。而有人早已对活着本身失去所有希望。却被外界的亲情或其他所干扰而继续活着。难道这其中只是借着亲情借口而活着吗?可是活着为什么需要借口呢?也许是我经历的,对活着本身的理解还不够。
苦苦寻求活着的意义,我不曾有过死亡,所以不知死亡的前一刻是不是对活着的真谛有所感悟。有时心血来潮,就像人生只有一次,努力让这一生绚丽多彩。有时孤独会携手无奈袭来,想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想不出来,就会感到生而无意义。消极心态下对活着充满敌意,积极心态下对活着充满期待。期待人生大放光彩。就这样时而疯狂、时而急躁、时而积极向上、时而消极怠慢的状态下活着。在迷失中寻找方向。这也许就是人们口中的苟活于世吧!
回到《活着》这本作品中,悲观主义者不适合读这本作品,压抑的情绪会积攒越来越多。到最后如果无法梳理内心的压抑。可能会困在里面无法找到出口。因为悲观主义者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以悲观色彩进入角色。刚刚好,我就是悲观主义的一员。
忙忙碌碌的一生,不知何时生,不知何时亡。短短的一生却做不到洒脱。也做不到释然。因情与欲努力拼搏。却因情与欲丢失洒脱与快乐。而苦苦追寻一生的却又是那份洒脱与快乐。可快乐却被欲望所困,到底怎样抉择?谁又知道答案呢?
芸芸众生,蝼蚁尚且偷生,有人却提前结束人生的旅途。也许那是一种解脱吧!
愿你此后的人生有释然、有快乐、有烟花般绚烂绽放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