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以琳,每周四的PD故事会如约而至。再过几天就是圣诞节了,给小朋友们的圣诞礼物都准备好了吗?我从上一周就开始准备了,而妞妞似乎从一进入12月份就开始期待了,并对圣诞老人如何来家里送礼物展开一系列的思考。比如,圣诞节那天要不要开着窗户?要是那天晚上不下雪,圣诞老人的雪橇怎么来?圣诞老人能不能看懂她写的中文信?信又能不能及时收到等等?特别有趣。亲爱的朋友们,你家小朋友对圣诞节有哪些奇思妙想呢?
回到我们本周的主题,这周我们分享的工具卡是破解密码,破解什么密码呢?自然是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在正面管教的体系中有一张万能的错误目的表,用来破解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我们常说要懂孩子,理解孩子,首先就是要读懂孩子的行为,要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的那样,“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德雷克斯发现,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之所以称为错误目的,是因为孩子们错误地认为: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四个错误行为目的和错误观念: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当我们能“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因”,而不仅仅着眼于孩子的表面行为(“果”)时,这便是良好的开端了!而破解孩子行为背后密码的最重要的线索之一,就是读懂我们自己的情绪。读懂我们自己对孩子行为的情绪反应是什么,然后根据工具卡的步骤一步步地拆解问题,分析问题,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采取有效的行动,从而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记得去年年初有段时间,我和妞妞隔三差五会因为早晨起床穿衣服的事情起冲突。妞妞总想让我帮助她穿衣服,每当我坚定拒绝她时,常常会引发她消极对抗。由此,我也偶尔会陷入到对抗中,形成恶性循环。于是想到了用错误目的表来解析妞妞的行为目的。妞妞的行为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当时我用文字疏理了整个过程。
妞妞的行为:要求妈妈帮助她穿衣服。(事实上妞妞有能力自己独立完成,并且我俩提前约定过。)
我的感觉:心烦、恼怒。(心烦是因为妞妞没有遵守约定。恼怒是因为时间被占用,我需要有自己的时间。)
我釆取的行动:提醒她遵守约定,决定不帮她穿衣服。(与此同时,我心烦恼怒的情绪也已然通过语气和表情流露出来了。)
妞妞的回应:暂停片刻——消极对抗——换成另一种打扰人的行为。(提不合理要求,要求妈妈陪在身边看着她穿衣服……)
看到这儿,你是否已经看出来了呢?妞妞错误行为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没错,正是如此。妞妞错误的认为:只有得到特别关注或特别服务时,我才有归属感。(有关这点,在后来我们俩沟通中也印证了。妞妞说,只有妈妈帮我穿衣服时,我才能感受到爱。)
当我意识到这些时,改变就已发生。在之后的某天早晨,妞妞想让我帮她穿衣服时,我做出了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与她共情、用无言的信号、用启发式提问、用游戏力的方式增添点儿乐趣……
以上就是整个疏理的流程,最让我高兴的是,这是我最后一次面对妞妞早晨要帮忙穿衣服的问题。就这么起作用啦!
在这过程中,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保持情绪稳定,对于打破恶性循环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当我偏离了和善而坚定的基础,只是带着情绪坚定地要求她遵守约定时,这让妞妞下意识的开始对抗,冲突一度升级至寻求权力。只有抱着鼓励、理解和相互尊重的态度,这些方法才会有效。才能引导孩子发展出合理的行为,用建设性的方式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儿了,感谢你的聆听。我是以琳,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与陪伴。如果我们的分享对你有帮助,也欢迎你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朋友哦。我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