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孩子。
但是我周围人都有孩子。
正如“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我由于自己的师范专业、由于曾经想开幼儿园的计划、由于侄子侄女从小在我家(准确的是我爸爸妈妈家,但我一年有小半年时间和他们在一起)长大,我也对子女教育有着很多的思考和每年几个月的实践。
侄子在很小的时候,大概两三岁,语言表达明显弱于大多数同龄孩子。我每晚陪他睡觉时,都会给他讲故事。而且我也建议他妈妈每天给他讲故事,最好在讲了几遍之后能让孩子自己讲。但是弟媳由于种种原因,这样和孩子的交流次数可以说用两只手就能数的过来。
等到侄子小学三四年级时候,他还不能完整准确的复述刚刚接过的电话内容。他的学习成绩不太差,但也并不好。我建议他每天早晨阅读十分钟。并且只要我在,那么我会找时间和他一起,或者听他阅读。可是有几次被她妈妈中途叫走了,我几天的努力结果也自然归零。
其实,这也难怪弟弟弟媳。俩人都是初中文化,上学期间就都不爱读书,离开学校后更是几乎没拿起过书本。平日里,回家就是在看电视或者玩手机,偶尔回头冲里屋喊一声“好好学习啊!”到了周末,带着孩子出去也是去市内儿童游乐场,孩子在里面疯跑瞎跳几个小时,他们在外面看手机等着。几乎从来没有去过什么博物馆,美术馆,书店,因为他们自己就不喜欢。
二十多年前,我们还在上中学的年纪,我家一个邻居,父母一个爱打麻将,一个爱跳舞,俩人天天不着家。家里三个儿子,都先后考上了大学。但是那样的家庭毕竟是少数。而且当时大多数的家长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怎么过问,最多说一句“作业写完了?噢,那玩去吧”。时间进入21世纪,这样放养的方式就行不通了。即使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起码创造一个适合他学习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不是说要多高的物质水平,而是安静、温暖、积极向上的。
我的一个同事,本科毕业后工作。在孩子刚懂事时,复习考研。每晚先和孩子玩一会儿,把他哄睡了自己再去学习。孩子中途醒了,问妈妈怎么不睡觉。妈妈说“我要学习,我要考试去上学”后来孩子也受影响,玩一小会儿之后,也煞有介事的拿起绘本,说“妈妈,我也要学习,我也要去上学”。在妈妈硕士毕业时,孩子小学二年级。妈妈成为了优秀毕业生,孩子就说“妈妈真棒!我也要好好学习,当优秀学生!”又过了两年,妈妈再次拿起书本,开始复习考博。大大的书桌旁,母子二人一人一侧,认真的看着各自的书本。每个寒暑假,他们一家都要出门旅行。在行前,爸妈和孩子共同制定旅行计划,每次行程都要安排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和历史人文景观。并且爸妈会和孩子分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在旅途中做一家的讲解员。这个孩子不仅学习热情高,成绩好,而且爱看书,知识量很大,很有自信,班级和学校举办活动都积极参加并得奖。真的是“别人家的孩子”!
那些认为“别人家孩子天赋好”,或者“学习就得靠自己”的家长,都忽视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如果学历很高,能够成为孩子的家庭老师,当然很好,即使不行,那就成为孩子的同学,和他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了解了孩子学习的辛苦,不会只看到成绩不理想就大喊大叫;家长也有机会重拾年少的梦想,学习曾经没有机会好好学的知识和技能;家长更能让孩子看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努力坚持的力量,和迎难而上的力量。
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无论父母学历如何,职业是什么,都会成为认真踏实不怕困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