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为什么越来越“难看”了

最近的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春晚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了。我能回忆起的最近的一个小品作品也已经是14年的开心麻花团队的《扶不扶》了,再往前,赵本山老师的《不差钱》《卖拐》三部曲等更是数不胜数。自打我有记忆起,每年春节看春晚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事情了。看春晚早已成为我们中国人过春节的一个显著标志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春晚似乎一年比一年“难看”了。

01春晚越来越难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记得小时候看春晚,我会坐在电视机前动也不敢动,生怕错过一点精彩的瞬间。即使春晚表演结束了,我也会反复观看第二天的重播。这种对春晚的“热情”甚至会持续到开学,开学后,同学之间讨论的大多数话题也和春晚的节目有关。总之,有各种因素促使我们对以前的春晚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如今的春晚越来越不能够带给我们以前的那种感受了。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你没看春晚,要是看了怎么会没有印象。但事实上,无论如今的春晚有多无聊、多“难看”,我都会坚持把春晚看完。以前的春晚带给我的那种美好的回忆早已让我把春晚当做春节的一个象征,我总觉得,只有把春晚看了,我对自己过去的一年才算有个交代。只不过,我确实不会像以前那样“认真”观看了,大多时候我会边看春晚边和朋友聊天或干些其他事情;我也更不会像以前那样,在第二天反复观看重播。这些确实都是春晚难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但最本质的还是春晚变得越来越无聊、越来越不能激起我的观看欲了。这不只是审美疲劳的问题,也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大多数春晚观看者的共同感受。

截自网友评论


02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春晚越来越难看所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越来越无聊、越来越不好笑了。

截自网友评论


先说说相声。

这几年来,岳云鹏与孙越这一对相声拍档是春晚的常客。他们第一次登上春晚的时候确实逗乐了不少观众。但随着他们上春晚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们的表演的节目效果也在日益减弱。他们重复讲着旧段子,2021年了仍然唱着2016年的《五环之歌》;在舞台上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失误,嘴瓢说错词和笑场。难道我们对他们的要求过于高、过于挑剔了吗?我们只不过希望能从他们的表演中博一乐,即使有失误,只要是好笑的,我们不是不能接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让我们这些观众为他们表演中的失误而感到担心和尴尬。

再说说小品。

可以说,小品是这几年来春晚节目滑坡的“重灾区”。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今的小品只不过是披着喜剧外壳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行煽情”是如今一众春晚小品的一致特点。可能会有人反驳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但我想说的是请不要再拿这句话挡枪了!之所以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是因为喜剧表演者常常会用喜剧的方式去消解生活中的痛苦。一些高超的喜剧表演,在把我们逗乐之后,如果经过我们的深刻思考,我们是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悲凉的底色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喜剧表演足够高超,我们是很难直接感受到其悲凉底色的。喜剧最本质的是“喜”,是要让大众喜闻乐见。当然,我们也并不排斥表演者用喜剧作品去表达和传递一些深刻的思想,但前提是要通过有趣的形式将作品表现得生动起来以逗乐观众,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思想的传递。如果没有能力,那就把作品的重心放在逗乐大众上,而不是直接表现“悲”。我相信,全国乃至全球共度春节的人民齐聚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是为图一乐的,而不是去观看“悲剧”的。

03节目传递的价值观充满了偏见?

我们暂且不说春晚中的节目变得无聊了,即使是其传递的价值观我们也越来越难以接受了。

截自网友评论


今年最受诟病的一个小品可能就是《每逢佳节被催婚》了。小品中,父母为了催婚能说出“单身是狗”这种话;小品为了强行搞笑拉来一个演员与男主进行身材和身高的对比,还多次用“多余”梗进行“调侃”;妈妈得知女儿有男朋友后能说出“你都有男朋友了,妈还有什么不高兴”的话,言语中尽是对单身女性的否定……一个小品中竟充满了外貌歧视、性别歧视、单身歧视,这些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并努力消除的偏见,又通过这一个小品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里。但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观众在看完这个小品之后都尽力指出了小品中存在的问题,而没有被该小品传递的价值观给“洗脑”。我们所渴望的是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一个不论年龄、性别、外貌的社会,一个鼓励每个人成为他自己的社会,这,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所追求的。

网图侵删


近几年的春晚还有一个被人诟病的地方是,表演者越来越“流量化”。春晚舞台上的“流量明星”越来越多,可以看出,春晚的导演是想尽力留住青年观众的。我理解春晚的导演想要尽力满足不同的受众的想法,但前提是不能只把青年观众当做重心而忽视其他受众的的感受。现今社会,“流量”确实更够带来巨大的效益,但我们不能助长“流量为王”观念的滋长,更不能扭曲青年观众乃至全国观众的价值观。

04春晚该何去何从?

其实如今的春晚并不是一点亮点都没有的。今年《国宝回家》的节目,在宣传我国文物、传递我国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每个中国人民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与自豪。以及今年的戏曲节目,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国粹的魅力。春晚大可继续发挥其文化传递、文化输出的功能;并用心做好舞美满足观众审美感受;也要鼓励每个表演者用心打磨作品,让春晚的舞台变得多元化。

截自央视网


正如我开头所说的,尽管春晚越来越“难看”了,但每年我还是会坚持把春晚看完。我相信,不仅是我,大多数中国人民乃至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华人都把看春晚当做了一件富有情怀的事情。就像我们习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元宵节吃汤圆、看花灯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春节除夕夜吃团圆饭以及看春晚。但春晚该做的不是继续敷衍观众、消耗我们的这种情怀,而是该直视自身的问题,不断改进,继续在今后的每个除夕夜里为万家灯火带去欢声笑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