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28天

原文阅读: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讲解:
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是最高级的了。在当下的人里,已很少见到了。
启发思考:
这是“中庸”作为一个固定概念第一次出现在《论语》里。“中庸”是孔子从周礼中发展出来的非常核心的概念,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判断标准。
“中庸”的“中”,实质上是一种标准,一种原则,是恰到好处,正中靶心。“庸”指“平常”,平常日用而不知的东西,细思时才发现,里面藏着很多重要道理。“中庸”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方法,做对了应该做的正确又平常的事情。
这里的“中庸”,跟现在被滥用的那种貌似中立却态度暧昧、或见风使舵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执两用中”和“过犹不及”,方是对“中庸之道”的最佳诠释。
孟子用射箭的比喻更有助于理解这一点。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君子之道就像是射箭,是在时间上、速度上、程度上和准头上都能够很好地保持均衡——不多不少,不过不欠。如果没有命中目标,就应该反思自己射术不精。
想要命中道德上那个正确的点很难,因为失误是各种各样的,可能偏上偏下偏左偏右,不管是过度还是不及,就都不合适。射手想要命中目标,就必须把技艺练到精纯;而一个人有了正确的品格,就能每次都做出正确的事情。
“其至矣乎”是说,中庸是德性的极致,是最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实在太少。钱穆先生解释说,德必修于己而得之于心,非己之实有之,则不能知其意味深长,这就是知之者鲜的意思。
同处于轴心时代的亚里士多德也有同样的思想,他认为各种德性,也都是在过度和不及之间的“中道”。比如勇敢就是怯懦和鲁莽之间的中道,慷慨就是在吝啬和挥霍之间的中道。“中道”不是简单地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平衡,而是找到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对象和正确的方式。这可能不是巧合,而是因为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有共同的思维方式,思考着人类社会伦理共同的问题。
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庸》,据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朱熹从《礼记》中把它和《大学》单抽出来重新编成另一本书,将它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并称为“四书”。无论今天它们是否列入考试书目,每个人学习了解一些还是会受益良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