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进苏大
7月28日,一路疾驰,我们一行60余人再次来到了心仪已久的苏州大学,开始为期4天的小学校长暑期培训。
这是我第二次走进大学校园,像学生一样聆听教授的讲座。行走在林荫大道上,任焦躁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下斑斑点点,映出蓬勃的绿色,仿佛掬在手里,浓稠得能够流淌一般。校是古老的,叶是新鲜的。历史与现代柔和地在天赐庄校区交融,无论哪个角落,都在无声地注解着大学的本义。难怪哲人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自己也难以说清是更喜欢学生这种角色,还是更喜欢苏大这所校园,只是觉得在苏大校园里漫步,身心都会放空,那个时间里,除了听课,就是校园,简单而充实!
一
一直有个梦,自己成了一名大学生!
当年初中毕业,并没有太多伟大的理想,也没有人能告诉我,选择什么方向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更多的信息来自于“道听途说”。同学们之间议论着什么,老师们又不经意间谈论过什么,慢慢收集累聚,就成了我的中考信息。更大的缘由是报考中专中师能跳出“农门”,而且似乎只有成绩优秀的人才有“资格”考虑这些。于是,我就理所应当地也把选择的方向锁定在了师范,最后成了一名小学老师。
无数次想象过大学校园的样子。那些上大学的同学,校园生活究竟会是怎样的呢?不好意思问,也没有更多的渠道去问。当年联络全靠写信,有时还细想着一个月若写几封信那是很奢侈的事,毕竟要贴上5毛钱的邮票。于是没有上过大学就始终成了我、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最深深的遗憾。
参加工作以后,虽然也完成了大专与本科等学历进修,但我始终认为进修所得的知识与在校习得的知识是完全不等量的。匆匆而得,近乎于快餐,吃过即是,不会太过在意吃了什么,味道如何;在校园里一本正经地手捧书本,寻章摘句,下的是慢工,出的是细活,最后留下的当然要丰富得多。
所以来到苏大培训,内心便涌动着无法言语的兴奋。2018年8月3日,生平第一次来到苏大参加校长培训,我写到:“此前一直以未曾读过大学为憾事,这次苏大之行,圆了多年夙愿。看苏大的红墙黛瓦、茂林修竹,听教授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与大家一起正襟危坐、凝神静听,这份充实,以然使我回到了曾经熟悉的学生时代。”
时过一年,再次培训,依旧是苏大这个古木参天、学风浓郁的学府名地,就多了一种相识的亲切感。
苏州大学,我又来了!
二
特别喜欢苏大的静谧!
虽是盛夏,酷暑难耐,但整个苏大校园里流淌的仍是大学特有的清静和书卷气。或许是要继续完成有关学业,所以和去年相比,校园里多了三五成群的学生,也都是步履匆匆,神情专注。
我们被安排在单教公寓住宿。从单教公寓门口径直往北,就到了外国语学院,其间要经过精致典雅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楼名已忘记,只记得30日早间7点30分模样,就陆续有学生来到教室,也有来苏大留学的洋学生。有一位女老师竟习惯性地和我招呼“早上好!”我本能应和着,难抑心中的激动。很快,C班教室里便有了讨论学问的声音,辨其声,分明是在和洋学生切磋汉语语法,听着,慢条斯理的腔调,别是一番情趣。
二层小楼门前是一间平房,挂海外汉语研究中心的牌子,据此推测,或许是留学生学习交流的场所,早间就曾看到几个白脸庞、蓝眼睛的青年进了屋子。门前的紫薇甚是热闹,粉中带紫,花团锦簇,开得不少。屋子西北角的几棵银杏挨挨挤挤,郁郁葱葱,很是壮观,茂密的枝叶已然盖住了屋顶大半的面积,宛如撑起了硕大的华盖,蔚为壮观。
苏大的静是骨子里自带着的那种文静,这种文静就掩映在遮天蔽日的绿荫之中。随处可见的大树,大多有百年以上的历史,顶天立地,彼此呼应,又自成风景,无言地述说一段岁月的故事。览秀楼东的草地上有四棵茂盛的梧桐,南北方向一字排开,端详着走过的每一个人,静默不语。法学院院内的香樟并不高,造型独特,枝干盘曲,从一棵树上分出三个树干,再从每个树干上衍生出或直或弯的枝干无数,一棵树差不多把整个院子都盖住,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让人惊叹自然的伟力。树下偶有三两只猫,一两个人,也不说话,只静静地坐着,享受这片绿荫赐予的浪漫和惬意。
晚上的苏大散去了白天的酷热,再搭配上东侧一河稀碎的灯光,整个校园笼罩在深遂的天幕中,尽显江南的多情与婉约。法学院北侧的小平房里透出橘黄色的灯光,又很快淹没在无边的黑夜里。拐弯处的路灯亮得晃眼,把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于是就自然勾画出一幅唯美的画卷:一窗灯光一树影,一弯长廊一星河!如此景象,或许只有在苏大的校园里才能表现得这样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渐渐地,红楼、草地、教室、方塔、塑像,都在夜的怀抱里悄然入梦,百年苏大撕下一页日历后,将又一次走进黎明的曙光!
三
对于每年的暑期培训,领导们也是极为重视的。
约9点到了苏大。大家很快在法学院底楼集中,张局、钱局、王局等局领导和外国语学院的三位院领导与大家合影留念。简短的开班仪式后,第一讲的主讲竟然是张局长。在大家的记忆里,凡是张局讲话,必定是他自己亲列提纲、写讲稿,因此他的讲座在全局统览的视角下,还多了许多个性:个性化的解读、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思路。于是,今年的暑期培训,就从静听局长的报告开始了。
张局着重论述了校长要提高七个关键能力:以修己之德为先,知人还需善任,善于成就老师,管理要宽严相济,工作要落早、落小、落细,真研透新课标,细化美育、体育教育。在提到工作要落早、落小、落细时特别强调要从学生的行、走、坐、读、写、说等习惯开始,把小习惯当作大事情来抓好。这段表述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和莫大的信心。到任后的一年里,我们经过反复思考,提出“用习惯垫高成长”的学校品质实施路径。我们认为,德与行总是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就小学阶段而言,最有效的道德教育应融入习惯教育的全程,而行为习惯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所以,立德树人的显性表征就是强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暑期里我们也初步构思了习惯教育的校本方案,就埋头从看得见、用得着的习惯开始,匡正学生的发展轨迹。想到此,情不自禁地在笔记本上写下“看来我们的发展定位是准确的”感慨。
外国语学院的几位领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冬生书记语调不高,透着优雅的学者风范。29日学员分组讨论,我所在的第三小组讨论会场正巧在书记办公室对面。见我们到来,严书记起身微笑示意,目光从我们身上一一走过。我们人数略多,坐椅还缺几张,严书记又亲自到隔壁取来,逐次放下,令我们很是感动。王凤英副院长、衡仁权主任等始终全程参与培训,做好现场服务与指导,其敬业之深与品格之高,无不令人钦佩。
四
当然,苏大培训,印象深刻的还属那些个性鲜明的专家。张剑澜校长居国际视野,办精英教育,所讲授的《中小学教育的价值与教育价值》,向我们描述了一流学校应有的教育追求;方汉文教授和徐国源教授从文化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比较文明与文化苏州的内涵,启示我们从文化的大背景寻找对教育的思考;杨培明校长以南菁高级中学为例,注解了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薄俊生校长以常熟实验小学为管理样本,详细地解读了他对《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校本化实施》的理解,大家听后直呼过瘾;陈国安教授的《如何成为一名卓越校长》一如他永远的风格,犀利、洒脱、睿智,既有信手拈来的智慧的从容,又有切中时弊的担当的自觉,听了意犹未尽;胡明主任的《新时代小学教师发展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基于学校,基于老师,接地气,有实招。加上其中的小组讨论,四天的培训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戛然而止。
有专家说,培训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有思想,我深以为然。一场接一场的培训,不正是一次又一次的点燃吗?把思想的火把点燃,照亮自己的教育行程。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小学校园里,又何尝不需要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草根型“大师”啊!可以没有丰厚的理论素养,但一定要有坚实的行动定力;可以缺少一些超前的思想,但一定要有躬身的执著;可以少些花哨的名头,但一定能把成绩写在老百姓的心里。而要实现这个乡村教育的大美境界,学习、思考、实践无疑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五
去年培训,我以新学员的身份交流了学习心得。今年,则有幸被安排为30日上午的主持,不禁多了一份心事。既然是主持,当然要说出点“道道”,否则,如何能符合局长在开班仪式上所要求的“好好表现”?当然,也多了一份收获。因为要主持,所以当场的报告就要听得比别人更入心。
29日晚就开始备课。之前对南菁高级中学、对杨培明校长所知甚少,看培训安排,也只能从拟定的标题里揣测讲座的大概。而以我现在的学识能力,临场发挥显然力不从心,也不符合我一贯的做法。
上网查南菁中学,查杨培明校长,初步了解了这所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及杨校长的文化主张等。再学习葛主任给我的相关资料,删减、增补、调整、修饰,心里略有头绪时,已将近9点。
晚上躺床上突然想到,作为主持,开场旁白不宜过长,否则有拖沓之嫌。该如何把控?明天的讲座,杨校长究竟会从哪些角度阐述开去?在现场概括提炼观点的基础上,如何使主持词与讲座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显然,还需要深层次追问自己。
第二天早饭后,就来到崇远楼,准备做点书面梳理。可惜时间未到,会场还没开放。只得沿路往北,来到四教室底楼,正巧走廊有几把椅子可暂坐一下。于是就着清晨的凉爽,放空内心的杂乱,从标题入手,结合自己的管理所思,梳理要点,草草成文。最后再掐表计时,演练一番,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了……
上午的培训活动如事先预想的那样推进着,个人感觉主持环节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拜托季成校长帮我拍了张照片,可惜的是因为缺少从容,所以看上去还有明显的拘谨感,明显一副没有见过世面的样子。
六
为了思考的完整性,我还是要把这次主持的过程如实地记录下来。
开场
尊敬的杨校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上午好!
首先感谢葛主任给了我一个近距离聆听的机会。
任校长仅有一年,但这一年来,我无一日不在思考,我所在的这所百年乡镇小学将要何往?她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行走在未来?我曾认为任何一所学校的品质发展都离不开师生对学校文化的思考和提炼。办学的更高层次是学校对文化的特定内涵的追问与追求。这是我思考的焦点,更是我努力探寻的方向,所以我很感谢葛主任交给我这一主持的任务,因为这正好暗合了一年来我的所思、所惑。尽管忐忑,但仍窃喜,我想杨校长的讲座一定会给我启示,给我继续前行的光亮!
名校必有名师。作为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校长、党委书记,杨校长的学术成就令我们敬仰!杨校长是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教育部中考改革专家组成员,江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人民教育》等发表论文50余篇。
名师必定成就名校。南菁高级中学砥砺前行,历史辉煌,一路风景,尤其是近年来,学校整体建构了大美育课程体系,构筑了“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让教育走向美学境界”的文化蓝图,硕果累累,声名远播,彰显了杨校长的办学智慧和教育主张。
高品质学校的特色文化究竟该如何建设,我们一听为快!
结语
文化建设如何从浅水走向更深处,学校发展如何从历史走向明天?南菁中学给了我们最生动的案例诠释。
杨校长以厚实的学术见解,笃实的教育实践,朴实的叙述表达,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大美南菁的风采,充分感受了南菁高级中学的特色文化建设的旅程。因为指向了师生的生命幸福,所以娓娓道来的语言背后流淌着智慧的力量。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知道了文化的要义、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症结以及校长应有的站位。学校文化建设要理清层次,做好第一层,指向第二层,破解第三层。文化建设首要的是澄清假设,抓住核心。学校文化要有效正视现实问题,指向每一个师生的发展,其载体是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南菁的故事中,我们了解了人文校园、美育课程、体育课程这些文化建设的纲目,更窥探了南菁文化、南菁特色、南菁气质这些品质元素。
我想,杨校长的讲座给了我多角度的启示:
1.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行动永远是走下去、到远方的唯一可能。“学校文化就是做事的方式。”行动才有结果,坚持就有奇迹,正如张局长谆谆教导的要落早、落小、落细,前提是落地,再好的梦想如果不去实践,就只剩下梦了。
2.文化建设是学校高品质发展的最佳路径。或许有千百条道路都能走向光辉的顶点,但文化发展之路才会一路欢歌一路风景。学校有了实践就有了个性;渐成了文化,就有了神韵气度。学校的差异终究会呈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正如一个人,或温润儒雅、气宇轩昂,或颓靡不振、举目惶惶。简单的外表之下可以是吞天吐地的宇宙气象,华艳的着装下亦或是不知所向的茫然!
3.高品质文化建设是学校的应然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于一所具体的学校而言,是就要有高品质的内涵。日前,李克强总理就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着力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下功夫,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我想,高品质学校的更远方还应是公平、质量,从更高位审视学校教育、审视学校发展。
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就是我听了杨校长讲座之后的点滴感受,愿与各位校长分享!
谢谢杨校长!
七
7月31日,听完最后一场报告,就是简短的结业典礼!
为期四天的苏大培训结束了。马上,我们每一位校长又要匆匆行走在各自的校园,开始新学年的思考。
我们身后是古朴的东吴大学的校门。“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留在了一代又一代苏大人的血脉里,也留在了类似我这样的过客心里。在苏大行走过,学习过,就再难忘却这所特色鲜明的百年名校。点开苏大官网,前贤名流的足迹是这所学校深厚历史的最美风景,而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他年之后又如何不会成为的那份记忆呢?
我们往北门走。严书记就站在路边,微笑着目送,而衡主任则走在队伍的前头,一直陪着来到车子停靠的地点。
大学者的低姿态,是这次苏大培训最后给予我的启示。所谓的修为,就在不声不响中浓烈地透出来,直抵人的心灵深处。
再次到苏大,呼吸间都是文化的芬芳,满心都是亲切和欢喜;
再见了苏大,虽然无缘体验一个真正的苏大人的自豪,但,曾经来过,会成为我一生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