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人民日报微信客户端)
2月18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首次超过新增确诊病例。
疫情的确诊人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要素的流动和汇聚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视角。
这次,我们自己整理了目前(截止于2月18日)的确诊人数,通过数据可视化,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经济视角。
“省会是什么?能吃吗?”
“散装江苏”、“搬家山东”历来都是这一派别的主要代表。
这次疫情地图也充分反映了这个现象。
江苏省、山东省、两省各市的确诊人数出奇的平均。这也客观的反映了“省会首位度”最低的:济南和南京在各省的尴尬地位。
济南:“中国青岛,山东济南。”
南京:“他们说我是安徽省会。”
(碍于地图没有更新,地图数据仍为莱芜市,因此特意注明新济南)
各市的平衡发展的确可以带动本地的发展,但却与未来的发展脱节了。
实际上,根据国家对于都市圈的发展意见,不难看出,未来都市圈、城市群才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而且,已经有些城市出现“城市群化”了。
江苏与山东最大的麻烦在于:城市都不弱。
城市都不弱,意味着发展要素平均分布,无法最高效的聚集。也意味着,在提高省会首位度的过程中,迁移成本会推高。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江苏与山东都明确提出了提高省会首位度之后,南京与济南的表现仍然不温不火。
但江苏与山东又有区别,山东更危险。
山东完全是在夹缝中生存。首都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郑州都市圈,每一个都让山东步履维艰。马太效应之下的山东只会越来越尴尬,极有可能产生中部塌陷。
山东,不能再“青岛负责经济,济南负责政治”了。一个青岛无法承载整个山东的经济,而济南也不能再这样懦弱、迟缓的袖手旁观了。
从国家发布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之后,济南与青岛就已经不再是“省内竞争”的关系了,而必须明确分工,加强合作,互相帮扶了。
否则,谁也熬不过下一个10年。
江苏,成也上海,败也上海。
一方面,紧邻上海,资源、要素高度汇聚,可以不断承接来自于上海的产业、人才,同时还能享受来自上海的发展理念。但另一方面,一旦资源、人才、科技等要素全部汇聚于上海,江苏本省也就被掏空了。
南京,必须撑起江苏的另一极。以苏州为首的苏南,必定会不断的承接来自上海的经济资源外溢。而对于省内,南京必须作为第一极,才能在未来城市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省里我最大”
与江苏、山东正好相反的,则是四川、陕西两省。
作为省会战略的集大成者,成都在四川省确实是一家独大。
直到今天,依然有人不断的批评成都吸血。但实际上,假如没有成都,四川会更难。
省会战略的成功实施,非但没有吸血,甚至还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发展。与2018年相比,2019年四川GDP增加约3100亿。其中,仅成都一市,便贡献了约2000亿。
所以,如果没有“成都”,四川经济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出色。
其实,陕西加入省会战略的时间很晚,但很迅速。
2017年,陕西幡然醒悟,真正开启了大西安之旅。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就有了“大西安规划”,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划。
2017年的两件大事,让西安迅速崛起。
一、GDP增量大增。这其中,2016-2018年,西安年平均增量高达1100亿,增速为:8.5%,7.7%,8.2%。同时间,咸阳反而跌了20亿元,但同年增速却是:7.7%,8.1%,7.0%。
二、西咸新区由西安市代管。咸阳对西安市真爱了,随着这一次的代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安咸阳必然合并。
“广东看到了“城市群化”的曙光”
如果说上述两种情况是我国的两极,那么广东就是第三极。
“珠三角”的要素、人员流动情况,远超本省的其他地区。
珠三角繁荣已久是不争的事实,而“珠三角”肉眼可见的强大在这幅图上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和假设:
假如,把上图中的人数视为要素流动。
那么广东除了珠三角以外的区域,甚至不如山东与江苏的某些区域。
这也说明了广东的一个短板:亟待补充另一个“珠三角”。
但仍然不可否认,珠三角城市群,是现阶段同省的“城市群模板”。
“东、中、西并没有融合发展”
除湖北以外,其余中部三省是这样的:
离湖北越近,人数越多,说明与湖北的资源、要素交流越多。
其中三省省会分别为:
合肥市:173;郑州:156;长沙:241。
同一时间的东部,是这样的:
西部,则是这样的:
西部的西安:118;成都:141;东部则没有超过100的。
相比之下,中部的省份更喜欢与中部的省份交流。
同样,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与中部的交流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多。
东中西融合发展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南方经济活跃程度大于北方”
如果说,中部更喜欢与中部省份交流,那么南、北方经济交流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
事实证明,南方省份之间的经济交流活动更多,更频繁,而与北方的经济交流更少。
南方各省:
同一时间,北方三省:
经济发展中要素、资源、人员流动频繁的,经济会更加活跃、经济发展会更好。
相比之下,北方经济“对内开放程度”远远逊色于南方诸省。北方各省的经济的活跃程度也远逊于南方各省。
这也证明了,为什么在四经普之后,北方经济基本全部下调,而南方经济普遍上调。
“宝藏省份:浙江”
再看完了“均衡派”、“省会派”、“区域派”、“南北派”、“东中西派”之后,
我发现了一个宝藏省份:浙江省。
湖北发生疫情,浙江成为第二大疫情病区。
虽然这样的流动加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但也在侧面说明了另一点:浙江经济出乎意料的活跃。
浙江病例并不少。但也说明了,目前,浙江的经济要素流动情况是全国最活跃的,没有之一。人员的不断流动,带来则是资源、资本的不断流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浙江经济会持续向好。
同样,还要提醒山东:浙江来了,全国GDP第三的位置怕是要保不住了。
疫情是一面照妖镜,也是一副阴阳镜。
既照出了疫情之下的各种魑魅魍魉。
又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之下的“经济画卷”。
无论怎样,都希望疫情快快过去,我们都回到原来的生活,回到曾经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