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女儿下训,读完了2022年的第5本书`《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建议大家读一读。经营好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既需要让自身成长,解开自己的心结,学会与家人的相处之道,坦然面对需要的牺牲、取舍和妥协,也享受在家庭中的踏实、温暖、依赖;同时我们也要让整个家庭得以发展,让每个家庭成员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支持,能从家的港湾出发,自由地奔向更远的地方。金句分享:
在成长的过程中,女孩希望从父亲身上得到爱,从被爱中获得价值感;男孩则希望通过与父亲的互动获得父亲的认同,接受父亲的价值观,学习处世规则,最终超越父亲,成为一个独立的男人。
试图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别人,也就是把自己头脑里的东西装进别人头脑里,这和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一样困难。
一个妈妈如果无法在其他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必然会牢牢抓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子女,绝不会主动放手。
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来自被别人需要,或者通过牺牲自己满足别人、取悦别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能力越来越弱,可以贡献、牺牲的越来越少。老年人更需要的是一种确定感。
攻击只能刺激对方攻击自己,暴力只能刺激对方用暴力对待自己,唯有爱和善意才能激起对方的爱和善意。
一旦我们把自己定性为缺爱的人,就很难在生活中发现温馨和美好,只能体会到伤害。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女孩来说,与父亲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长大后与异性建立健康的关系。如果父亲缺席,这一切便无从谈起。
别人的爱只是锦上添花,能得到自然很好,得不到也可以坦然接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试着去获取这种自我满足的充裕感。
在一段关系中感觉特别糟糕时,我们就会特别期待对方是全能的人,也就是把对方理想化。这种期待越高,受挫的感觉就越强。
婚姻中有一项原则,就是谁痛苦谁改变。比如夫妻之间发生冲突,妻子在这段婚姻关系中体验不好,就该由妻子率先做出改变,而不是妻子感到痛苦,却要求丈夫做出改变。如果以第二种方式对待伴侣,只会让双方不断重复过去的冲突,让自己越来越无助,越来越无力。
婚姻中不管出现了什么问题,都是双方互动的结果。
不喜欢现在这种婚姻状态,就想想自己能为此做些什么。人与人的关系就像拔河,一方使劲,另一方也会使劲,一方放松,另一方也会相应地做出调整。不用害怕成为先调整的一方,也没有必要觉得委屈或不甘,问为什么是我先调整。因为调整是为了自己,是真正为自己负责。当真正对自己的婚姻负责时,我们就会心甘情愿做出一些改变,不会感到委屈,也不会对对方充满怨恨。
婚姻是自己的,任何改变都是为自己而做。既然这样,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很多人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总觉得自己在为别人付出。
家庭氛围主要取决于女性,也就是妻子、妈妈。妈妈若能营造稳定、包容、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就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作为父母,唯一能做的是确认自己对待他的方式是在爱他,并在他需要时给予帮助,这样孩子自然能探索出自己的成长方式。
陷入焦虑时,与自己的情绪共处一会儿,慢慢平复下来,这是成年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妈妈要努力培养自己这种能力,焦虑时给孩子一点时间,看看孩子会怎么做。
在孩子的青春期,如果爸爸能及时介入,就能帮助孩子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
与妈妈渐行渐远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结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远离妈妈的世界,经营自己的世界。
在跟孩子建立连接之前,妈妈要先尝试跟自己建立连接,寻求自我满足的方式。要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朋友,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满足,而不是期待别人满足自己。
一个人内心强大了,人际关系对他而言就会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学会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建立比较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多的是合作,不是对立、控制、服从。合作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应该看到对方的存在、发现对方的优点、承认对方的价值。
“愤怒表达”很不可取,我们应该“表达愤怒”,把愤怒语言化,也就是说出自己的愤怒。
如果孩子有问题,一定是父母出了问题。孩子只是认同并习得了父母的行为方式,孩子经常情绪失控,是因为有一对经常情绪失控的父母。
在现实中感受到强烈挫败的孩子更容易痴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因为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屏蔽所有给自己带来挫败感的东西,比如对自己的不认同或自卑,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不同的成长过程造就了不同的个人,不是所有孩子都必须做学霸或事业有成,父母需要思考的是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很需要赞美和关注。如果父母能真正接纳孩子,而不是总拿心中理想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都表现得很不错甚至非常好。这样一来,父母就会很开心、很满意,给孩子肯定和赞美。
只有人与人之间有了边界,分清谁该负什么责任,谁该管什么事,把彼此当成独立个人看待,才能实现真正的互相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