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人的钟声》昨天晚上看完了,今天又粗粗地翻阅了一遍,大致的回顾了一下作者的观点,依然被深深地吸引,正如作者书的前言里说她的工作就是“将难懂的技术数据译成普通人能看懂的语言”,在这本书里,作者用广博的知识和通俗甚至事实性的简单易懂的呈现了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即人类如何打破信仰壁垒,突破超级文化基因的窒固,获取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与洞见,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这本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讲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复杂性与崩溃的文化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洞见的出现。第四章到第八章分别介绍了非理性反对、指责个人、假关联、筒仓式思维和极端经济学。第九章到第十三章讲的是如何优化大脑,激发洞见。
书中涉及到很多科学家的观点,也有对科学家研究成果的评价,还有一些对科学家和普通人在获得认知过程中的思维分析,比如达尔文、卢梭、爱因斯坦等等,又比如成功火海逃生的消防队员道尔和作者的朋友等,有时还用作者自己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以美国的政治事件或新闻,世界范围内的普通人的故事作为辅助,降低理解难度,提升可读性和趣味性。
读书过程中偶尔会觉得作者特能写,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东西,但她用了很长篇幅来写,比如筒仓式思维、假关联和指责个人我认为差不多都是再说没有系统性看问题。但是因为作者用了很长篇幅来写,用她特有的驾驭语言的方式让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观点。
书中处处显示着智慧的光辉,无不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如她引用尼尔.巴哈彦在《解困之道》中的观点:根据经验法则,机体的复杂性必须与环境的复杂性完全匹配,如此才能增加生存的可能性。这让我想起我们经常爱讲的见多识广如出一辙,又正好能解读为什么复杂城市生活的人比单纯农村生活的人往往会有更多更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突然也很理解现在还很贫穷的姑妈了。我的姑妈年轻时经媒人介绍大人做主嫁给了一个是除了耍嘴皮子还将就的农民,养了一儿一女,女儿早就出嫁成家,虽家境不太好也还算有个家吧。儿子的婚事因为种种原因黄了离了四十多了也还是孑然一身。我家大婶见着可怜,就建议姑妈家擅长白案的儿子自己出来做早点卖,这样姑妈去帮忙打个下手,这样既赚钱又解决姑妈的生活,一家人在一起也好有个照应,把家务挣起来也好早给自己儿子成个家,但是姑妈全家都不愿意,姑妈连城里都不想去,因为她说自己看到那么多人尤其是那么多车很害怕。她那长期在城里呆着学了白案本领的儿子也没有胆量自己做。
我婶婶年轻的时候在农村从承包到户就一直做豆腐生意,十里八乡的人都认识她,交通不便,每天翻山越岭异地赶集卖豆腐,勤俭持家,两个孩子都读书到了城里工作,老了卖不动豆腐了,就在儿子家附近买了房子,还是闲不住,自己很快适应当地情况,在当地广场上做起了买风筝的小生意。
姑妈穷的不仅仅是物质,根在穷了思维,穷了机体,早已不再适应环境的复杂性了!
书中关于洞见的激发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地方。关于孩子脑力的挖掘提升和预防老年痴呆的脑力保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商机,既是拯救人类也是当下社会需要的。孩子们的脑力开发无疑会推动人类进步,对个体而言提升自我智力在竞争中获胜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而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有加速的趋势,常常也能看到听到老年痴呆患者走丢的新闻,如果能维护老人智商,至少保持正常状态,那么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无疑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在战胜复杂性突破人类认知门槛这个问题上,单一性片面化保守封闭是绝对等于崩溃死亡的,系统性合作开放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