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转华
一、阅读课要有主线
今天聆听了206班姚力灵老师的一节阅读课《朱德的扁担》,刚好姚素琴老师昨天上了一节《蜘蛛织网》,两节课都是选择了第一课时来上。那么根据课后研讨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无论是第几课时都要提炼教学主线
《蜘蛛织网》一课经过二次修改,将课堂主线定为:蜘蛛开了哪些店?来了哪些客人?
所以,第一板块随文识字围绕蜘蛛开了哪些店来展开,小蜘蛛开了哪些店?来了哪些顾客?先是学生口头汇报:口罩编织店、围巾编织店、袜子编织店(板书),来了:河马、长颈鹿、蜈蚣(板书),然后师生合作熟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随文学习:口罩(结合图片),顾(讲解“页”甲骨文,边摸头上的部位边读,顶、额、领、颈、顾),达到第一课时的识字教学目的。而后,在下一个环节通过填空框架,梳理文章脉络“蜘蛛分别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顾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重新回到文章主线,整节课的设计有主线,不松散,一气呵成。
反观姚力灵老师的《朱德的扁担》,虽然也有“随文识字”,“熟读课文”,“学写生字”第一课时的几大框架。但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主线,以至于在课堂教学上变成了借助课文学生字,一会儿读一段课文,一会儿学几个生字,而不是学课文,缺乏整体教学观。
但是,姚力灵老师的课堂也有几个值得学习的好地方,比如学习生词的教学策略多样性。例如,学习“抽出”一词,老师用其他也含有“抽出”一词,却带有不同或相同意思的三个句子来让学生选择,在不同的语境中,让学生间接理解“抽出”的意思,顺便积累该词的其他含义。这一点我觉得很好,我也可以在往后的教学中进行运用。
(二)养成课堂的学习好习惯很重要
姚老师的课堂纪律很好,而且有很多学习习惯值得我借鉴。比如教学生写生字的时候,先和学生一起边书空边念笔顺口诀。因为到了课堂的下半段,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候老师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课堂,也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学写生字!
二、习作要讲究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
相信很多老师在批改学生的周记的时候都会遇到同样的困惑:为什么我的学生,每周的周记都是差不多的内容呢?而且遇到写《我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时,学生写的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主题,比如学游泳、学骑单车等等。今天贡如云教授给我们做出了解答——习作如果脱离生活经验,那么老师教再多的方法也无济于事。
有幸聆听了贡教授的讲座,我总结以下几点收获:
(一)实践体验重于方法技巧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体验。符合写作规律的是:让学生在写作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学校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一次踢毽子比赛或者是一次儿童节游园活动,老师都可以以这些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作为作文写作素材,来开发写作教学。具体的我们可以这样尝试操作,四年级我们级部举行了一次踢毽子比赛,那么老师可以抓住这一件事,训练学生写好“难忘的一件事”这篇作文,并且可以细致落实到,在这篇文章重点训练学生如何描写人物的心情变化,把参加比赛时内心的“紧张”“兴奋”描写出来。
(二)习作要多鼓励学生
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套用宋导师的一句话:欣赏,欣赏,再欣赏!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所以面对学生在初始习作阶段,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鼓励!
(三)教师要笔耕不辍
"不写作,枉为人师。”不会写作的老师,如何教学生写作呢?所以,老师一定要多读,多反思,多写文章,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感,有所教。
(四)培养学生养成日记和读书笔记的习惯
黎锦熙先生就主张“日札优于作文”,他要求学生养成写“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的能力和习惯。古代学者都十分注重读书笔记,认为这是修德进业、读书练识的不二法门。一开始老师可以通过每周的“书海拾贝”读书卡(包括积累的好词、好句、感受)让学生进行记录,随着年段的知识增加,可以升级到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