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全国中小学陆续开学。是国家为更好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实施最严苛“双减”政策的第一个学期。“双减”政策,顾名思义,是要减少一些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影响教育公益性的政策制度。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主要内容是:一减轻作业负担,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自今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以来,犹如一颗大石块投入平静湖面一般,在社会各界尤其是适龄儿童家长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家本意是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负担,但学生家长在面对这个政策“急转弯”上体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多年形成的周末崔娃起床、陪娃上课,游走在各培训机构展现“时空和场景”腾挪转换的“鸡娃”现象在政策的出台下戛然而止,习惯性的不适应也是在所难免。我所在的西北三线首府城市,开学前已曝光处理了一些从“地上转移到地下”的“培训先锋”,所有教育培训机构、所有身在其中的人都在观望,明面上已没有人敢越雷池半步。校外培训机构的急躁和无奈,家长的焦虑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社会形态。
作为一名适龄儿童家长,我举双手赞成国家关于“双减”政策的出台。每个周末节假日,穿梭在不同区域的公路和巷道内,陪孩子徜徉在提前汲取学科知识的海洋里。慢慢的孩子爱跑爱跳的天性不见了,小小的身躯每天背负着大大书包往返于“知识的海洋”和“孤独”的家中,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只有学习。眼睛看不清了,没事,爸爸给你配最好的眼镜;运动能力和协调性越来越差了,没事,考上大学在练;越来越没有朋友了,没事,长大朋友就来了。总之,只要学习好,能考上好高中、好大学,一切都会到来,仅仅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可这些长大后真能实现吗?我想每个家长心里都很清楚。
随着社会资本的介入,教育的目的越来越功利性,教育商业化盈利,让全社会各阶层深受其害。“双减”政策也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教育是一个复杂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现今之中国,诸多领域存在的顽疾,被社会无良“公知”唱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都逐一解决。教育是国之根基,“双减”政策的出台,党和政府已经关注到,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焦虑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一一破除。我认为,子女的教育不光是国家的事,更重要的是父母以及家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健全心智,崇尚科学,宣传正能量,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来,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